而本次尼古拉依然收到邀請,但還是堅持沒有前往。不過依舊派遣龐大的公司團隊過去,讓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提前震撼一下那群老家伙。未來十年可是互聯(lián)網科技發(fā)展的黃金階段,讓謝爾蓋家族的維斯塔前往與他們進行辯論,并且散播一些互聯(lián)網新概念。
時間來到2月初,尼古拉得到一個好消息。自己乘坐的私人飛機灣流550終于可以退役了,而本次經過改裝后的伊爾-96-400-pu私人飛機也已經通過一年的測試飛行,從安全性能上可以說做到了最大的努力。
早在幾年前,尼古拉就想著更換一架俄國產的私人飛機,用于為俄國航空業(yè)做宣傳。而像蒲先生和梅姐夫的‘空軍一號’飛機,也非常亮眼,到哪去都是俄國的牌面。作為已經被收購的伊柳申民用航空集團,這架伊爾-96-400,也將會是r929-450的模版。
這架原本作為民用遠程寬體客機設計的伊柳申航空集團旗艦機型,在經歷長達三年的深度改裝后,終于以全新的姿態(tài)亮相于世人面前。此次改裝耗資高達8億美元,不僅是一次技術上的飛躍,更是俄國為了高級領導尼古拉的安全的保障。
伊柳申航空集團自上世紀以來一直是俄國航空工業(yè)的核心力量之一。其代表作伊柳申伊爾-96系列飛機,早在蘇國時期就已展現(xiàn)出卓越的設計理念與工程實力。
伊爾-96-400是伊爾-96-300的加長版本,機身延長了935米,可搭載約400名乘客。該機型采用了四臺推力更強的ps-90a渦扇發(fā)動機,配合優(yōu)化后的空氣動力布局,使得其航程、燃油效率以及起降性能均優(yōu)于前代產品。
更重要的是,伊柳申團隊為其配備了多項現(xiàn)代化系統(tǒng):超臨界機翼與翼梢小翼:提高升阻比,降低巡航油耗;三重冗余電傳飛控系統(tǒng):確保飛行穩(wěn)定性與操控精度;飛行管理系統(tǒng)(fs)與慣性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包含東風導航、格羅納斯導航以及備用的gps導航等,可以實現(xiàn)高精度自動導航;
防撞系統(tǒng)與模式s應答器:增強空中交通避讓能力;lcd駕駛艙顯示系統(tǒng):提供直觀、實時的飛行數(shù)據反饋;備用人工機械通道支持的電氣液壓系統(tǒng):即使電子系統(tǒng)失效,仍可維持基礎飛行控制。
目前為了安全起見還是采用俄國老款的ps-90a渦扇發(fā)動機,雖然比較耗費燃油,但安全可靠。未來也將會更換更加省油的ps-90b,甚至ps-90c型發(fā)動機。以上這些配置使得伊柳申伊爾-96系列具備了與西方先進客機相媲美的技術水準,也為后續(xù)的r929-450提供了堅實基礎。
作為改裝機,伊爾-96-400-pu的“pu”二字源自俄語“Пyhktyпpaвлehnr”,意為“指揮點”。這不僅是名稱上的改變,更是功能質的飛躍。為了滿足俄國第三號人物尼古拉,在戰(zhàn)時或緊急狀態(tài)下的空中指揮需求,該機經歷了為期三年的全面改造,涉及通信、防護、電子戰(zhàn)、隱身等多個領域。
通訊模塊升級:打造空中信息樞紐,在原有民用通信設備的基礎上,伊柳申團隊為該機加裝了多頻段加密通信系統(tǒng),包括:衛(wèi)星通信鏈路(ka波段、x波段);超高頻(uhf)、甚高頻(vhf)戰(zhàn)術電臺;數(shù)據鏈系統(tǒng)(lk
16兼容);加密語音與視頻會議系統(tǒng)。
這些系統(tǒng)確保尼古拉可以在萬米高空隨時與莫斯科客宮、國防布作戰(zhàn)指揮中心、前線部隊乃至盟國領導人進行實時溝通,真正實現(xiàn)了“空中指揮所”的概念。
防輻射與反干擾系統(tǒng):應對現(xiàn)代電子戰(zhàn)威脅,面對日益復雜的電磁環(huán)境,伊柳申工程師為伊爾-96-400-pu加裝了:主動電子干擾吊艙:可發(fā)射定向干擾信號,癱瘓敵方雷達與制導系統(tǒng);反輻射保護板:屏蔽高能微波武器(hep)及核爆產生的電磁脈沖(ep);
誘餌彈系統(tǒng):紅外誘餌與雷達誘餌結合,迷惑來襲導彈;激光告警器與雷達預警接收器:提前感知威脅來源并作出反應。這一整套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使該機具備了極強的戰(zhàn)場生存能力,即便在高強度沖突中也能安全執(zhí)行任務。
隱身涂層與結構優(yōu)化:提升低可觀測性,雖然伊柳申伊爾-96系列并非專為隱身設計,但為了進一步降低被探測概率,改裝團隊對其關鍵部位進行了雷達吸波材料噴涂,并優(yōu)化了部分外部結構以減少雷達反射面積(rcs)。
盡管無法與f-22或殲-20等第五代戰(zhàn)斗機相比,但在大型運輸類飛機中,這種改進已經非常罕見且具有象征意義。
內部設施升級:打造舒適高效的指揮空間,改裝不僅限于外部硬件,內部空間也進行了徹底重構:設有兩間獨立臥室、一間浴室;一間可容納12人的高級會議室;多個操作終端與大屏幕顯示墻;配備小型醫(yī)療急救室;全新空調與供氧系統(tǒng),保障長時間飛行中的舒適度。整個機艙更像是一個移動的辦公室,而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專機。
尼古拉帶著達莎、凱瑟琳等人親自前往莫斯科國際機場,驗收他即將使用的專屬空中指揮平臺。
當天清晨,天空泛白,跑道上??恐羌芡w銀灰、略帶金屬光澤的伊柳申伊爾-96-400-pu。尼古拉身著深色風衣,神情嚴肅地登上舷梯。在尼古拉的身后,跟著達莎、凱瑟琳以及一群來自北極星安保人員與俄國空軍技術部門的專業(yè)人員。
進入駕駛艙后,尼古拉在試飛員的引導下坐上觀察席,仔細聆聽了關于飛行控制系統(tǒng)、通信模塊與應急系統(tǒng)的講解。隨后,在機艙內逐一巡視了指揮會議室、休息區(qū)與技術維護艙,不時向技術人員提問,顯示出他對細節(jié)的高度關注。
(本書內容純屬架空歷史,不要過分解讀,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