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德柱是隊伍中的智者,他精通歷法和機械原理。
他迅速拿出《宣和歷》,開始測算潮位。
經(jīng)過一番仔細的觀察和思考,他驚覺這其中的奧秘:“此非神跡,乃借月力之機括!”
原來,這圖騰柱的設(shè)計竟然運用了齒輪傳動的原理,與錢塘潮汐鐘的原理相通。
眾人順著他的指引,看向柱身浮雕,只見上面刻著逆戟鯨齒間叼著青銅齒輪,熊爪托舉的瑪雅太陽歷邊緣刻滿了北宋算籌符號。
這奇特的雕刻讓大家更加好奇,這些不同文化的元素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呢?
王鐵柱是個細心的人,他拿出工具,刮取了一些銅銹進行化驗。
不一會兒,他便驚呼起來:“錫鉛比同政和年鑄錢!”
陳太初走上前去,輕輕撫過柱底的波浪紋,沉思片刻后說道:“《諸蕃志》載‘海東有巨木刻獸’,不想竟藏華夏工法。”
眾人正沉浸在對圖騰柱的研究中,忽然被一片陰影籠罩。
抬頭望去,只見海達族的獨木舟如黑鯊一般迅速圍攏過來。
一位身材魁梧、眼神犀利的酋長站在船頭,他手持骨矛,指向柱頂
——
雷鳥左翼第三羽處,赫然嵌著半枚
“崇寧通寶”(1104
年鑄)。
這半枚銅錢的出現(xiàn),更是讓整個事情變得撲朔迷離。
酋長
“海狼”
邀請陳太初一行人進入長屋。
長屋內(nèi)溫暖而又神秘,火塘里的火焰跳躍著,散發(fā)著溫暖的氣息。
火塘邊懸掛著一張鮭魚皮地圖,這張地圖讓柳德柱不禁屏住了呼吸。
原來,這竟是今溫哥華島的全貌,圖中潮汐電站的位置標著齒輪圖騰,旁邊還注著契丹小字:“清寧五年制”(105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