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那答案念出,眾臣皆是靜聽沉思,面露贊同之色。
待到李徹讀完,文載尹更是直接道:“的確不錯,此子并未簡單復述圣人道理,而是將圣人之訓,化入了自身的境遇與思考之中。”
杜輔臣也點頭道:“他理解‘不遠游’是體恤父母之心,但更點出‘遠游’未必是不孝,若志向高遠,是為了‘學而必成’,最終讓父母以己為榮,這何嘗不是一種更有擔當的孝道?”
“此等回答角度,臣卻是未曾想過,但的確是有些道理。”
李徹來回踱了兩步,目光炯炯道:“這番見解推己及人,由自身之困頓,升華至普遍之情理。”
“若非親身經歷,飽嘗離別與愧疚,絕寫不出如此真切而有力量的文字!”
“朕幾乎可以斷定,此子絕非那等只知死讀書的迂腐之人,他必是經歷過真正貧寒與別離的寒門子弟!”
“唯有如此,才能有這般刻骨銘心的體驗!”
眾臣聞言,紛紛贊同地點了點頭。
李徹迫不及待地繼續(xù)往下看。
果然,當看到那道關于土地貧瘠勸種何物的農事題時,此子的答案更是印證了他的猜測。
卷上清晰地寫著當種豆科作物以養(yǎng)地力,并闡述了其莖葉肥田的原理。
言辭雖質樸,卻精準務實,是真正懂得農事稼穡之人才有的見識。
而最讓李徹感到驚喜的,是那道‘糧倉武庫救誰’的兩難抉擇題。
此子先是引述了孔子‘去兵’之論,顯然是熟知經典。
但隨即筆鋒一轉,結合基層實際情況,果斷提出‘必先救武庫’的抉擇,理由是保武裝方能護黎庶存根脈。
邏輯清晰,權衡果斷,卻也沒迂腐地完全聽從圣人之言!
“妙?。 崩顝負嵴瀑潎@,“不泥古,不唯上,只唯實!通經致用,此之謂也!”
“這才是朕想要的人才!”
再看后面的幾道題,都是理解正確,闡述清晰。
雖無驚人之語,卻也挑不出錯處,顯是下過苦功的。
李徹越看越是欣喜,這份卷子在他眼中,已然是一顆從一堆頑石里,綻放出了璀璨奪目的真金。
“將此卷。。。。。。不,將所有墨義答得出彩,帖經基礎尚可的卷子,都給朕單獨挑出來?!?/p>
李徹壓下心中的激動,沉聲吩咐道:“朕要親自復核!尤其是這一份。。。。。?!?/p>
他的手指輕輕點在那份糊名卷上,眼中滿是期待。
“朕倒要看看,這藏在考卷之后的,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寒門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