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這段話被改為:大學之道,____,在__,在_____。
他正在為會試親自命題,這也就是所謂的帖經題。
科舉的內容根據朝代不同,一直在變化,但變化也不算多。
其中帖經便是基礎中的基礎,就是將經書的內容蓋起來一部分,考生一字不差地填上就算對。
也就是后世的填空題。
帖經題對古人來說那就是純粹的送分題,想考出名次,一定要一個都不錯。
但凡錯一個,卷子便會被考官無情扔掉。
而在大慶,由于是第一次科舉,李徹是用它來篩選人才的。
李徹共出了五十道帖經,其中二十五道出自四書,二十五道出自五經。
四書乃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維系天下的根本,地位至高無上。
所以前二十五道題,是一定不能錯的。
而且四書字數不算多,其實答起來都很簡單,只要是正兒八經讀過書的,都能答對。
若是還能答錯,就說明此人讀書不認真,做事也必然不認真,也就沒有錄用他的必要了。
而五經要復雜一些,字數也更多一些,分別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即便是明清時期科舉的卷王,也只會從五經中選擇一本研讀,考試時也會分為五個考場各自考核。
這二十五道題的考核可以放寬一些,只要不錯太多即可。
而除了帖經題外,科舉中還有一種基礎題型,名為墨義。
墨義就是筆答經義,考校學子對經典的理解,也就是后世的詞語解釋。
李徹出帖經題時,還沒有離開古代科舉的范疇。
但從墨義開始就不是送分題了,他可就要出招了!
喜歡打到北極圈了,你讓我繼承皇位?請大家收藏:()打到北極圈了,你讓我繼承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