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肅殺未散的宣政殿,李徹帶著核心文武,緩步穿行于皇宮的主要殿宇之間。
一路行來,所見景象卻讓李徹心中感慨萬千。
慶帝在位時,節(jié)儉是出了名的,宮室少有修飾,器用多為舊物。
而文初帝登基也不過半年,且是個身不由己的傀儡,即便想奢靡也無力為之。
這使得本應富麗堂皇的皇宮,不僅毫無奢華之氣,反而顯出幾分落魄。
許多宮殿的彩漆已然斑駁,御花園也疏于打理,草木略顯凌亂。
殿內(nèi)的陳設更是簡單,甚至有些空曠,不少值錢的擺設器物早已不見蹤影。
多半是被自己那位節(jié)儉的父皇,變賣換成了銀子,填補國用虧空去了。
對比之下,他自己的奉天殿,雖也談不上窮奢極欲,但也算得上大氣磅礴。
至少殿中陳列著從契丹、倭國、高麗乃至南洋呂宋等地征戰(zhàn)得來的奇珍異寶,更有北地諸部年年進貢的皮毛、山珍,還有李徹那些紀念品。
念及此處,李徹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唏噓:這帝都皇城空有天下共主的象征,內(nèi)里卻已被掏得如此空虛。
他又去往后宮區(qū)域,會見了一眾前朝嬪妃。
嬪妃們聽聞過李徹的名聲,大多驚惶不安,如同受驚的雀鳥。
但當她們親耳聽到李徹明確表態(tài),允許有家可歸者領了盤纏返回原籍,無家可歸者也可出家為道時,許多人當場喜極而泣,紛紛跪地叩謝天恩。
處理完這些內(nèi)廷瑣事,李徹才算正式入駐皇宮,接手帝都。
。。。。。。
翌日,宣政殿。
李徹登基后的第一次正式朝會在此舉行。
經(jīng)過一夜的匆忙整頓,大殿內(nèi)的血跡與混亂痕跡已被大致清除。
所有留在帝都的官員,無論品階高低,皆被傳召入宮。
與追隨李徹南征北戰(zhàn)的奉國文武,除了帶兵在外的,皆是齊聚一堂。
人數(shù)雖眾,大殿內(nèi)卻異常安靜,只能聽到輕微的呼吸聲。
殿門兩側,站滿了身著純白勁裝、兜帽遮臉的守夜人。
更外圍,則是按著繡春刀柄的錦衣衛(wèi)。
他們雖未動作,但那無形中攜帶的肅殺之氣,已讓殿中許多文官覺得如芒在背。
李徹端坐于龍椅之上,目光緩緩掃過下方黑壓壓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