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出北郭門行
阮瑀
駕出北郭門,馬樊不肯馳。
下車步踟躕,仰折枯楊枝。
顧聞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問啼者誰,何為乃如斯?
“親母舍我歿,后母憎孤兒。
饑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
骨消肌肉盡,體若枯樹皮。
藏我空室中,父還不能知。
上冢察故處,存亡永別離。
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
棄我于此間,窮厄豈有貲?”
傳告后代人,以此為明規(guī)。
……
賞析:
《駕出北郭門行》是阮瑀的一首樂府詩,以質樸的語言和真切的情感,描繪了一個孤兒遭受后母虐待的悲慘故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殘酷現實,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深刻的社會主題挖掘
聚焦家庭悲?。涸姼枰怨聝旱谋瘧K遭遇為切入點,深刻揭示了封建家庭關系中后母虐待孤兒這一尖銳問題。在古代社會,家庭倫理道德觀念雖備受重視,但類似的家庭悲劇卻時有發(fā)生。阮瑀通過對這一具體事件的描寫,展現了弱勢群體在家庭中的無助與苦難,引發(fā)讀者對社會倫理道德的反思。
反映社會現實:詩中孤兒的遭遇并非個例,而是當時社會部分家庭狀況的縮影。它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艱難,以及在封建家庭制度下,缺乏保護機制導致的弱勢群體權益被侵害的現實,使詩歌具有深刻的社會批判意義。
二、精妙的敘事結構與手法
情節(jié)自然推進:詩歌開篇以詩人駕車出北郭門,馬不肯前行的異常情景營造出懸念,引發(fā)讀者好奇。隨后,通過詩人聽到悲啼聲,進而詢問悲啼者,自然地引出孤兒的悲慘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流暢,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孤兒講述身世、遭受虐待的細節(jié),到表達對親母的思念和自身困境的無奈,逐步展開,將悲劇故事完整地呈現給讀者。
問答式敘事:采用問答的形式推進敘事,增強了詩歌的真實感和現場感。詩人與孤兒的對話,使讀者仿佛置身于場景之中,直接聽到孤兒的哭訴,更能深刻感受到孤兒內心的痛苦,同時也使詩歌的敘事節(jié)奏緊湊,富有張力。
三、生動的人物形象刻畫
可憐無助的孤兒:詩中的孤兒形象鮮明,令人同情?!梆嚭疅o衣食,舉動鞭捶施。骨消肌肉盡,體若枯樹皮”,通過對孤兒饑寒交迫、身體瘦弱的描寫,展現出他遭受虐待的悲慘狀況。“藏我空室中,父還不能知”,則表現出他在家庭中的孤立無援,后母的虐待隱蔽,父親又不知情,使他無處傾訴。孤兒對親母的思念和對自身命運的悲嘆,如“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棄我于此間,窮厄豈有貲?”進一步凸顯了他的可憐無助。
隱含的冷漠形象:雖然詩中沒有直接描寫后母的形象,但通過孤兒的講述,一個冷漠、兇狠的后母形象躍然紙上。“親母舍我歿,后母憎孤兒”以及對孤兒的種種虐待行為,深刻地揭示了后母的惡劣品性。同時,父親的形象也隱含其中,他對孤兒的遭遇一無所知,反映出其在家庭中的疏忽與失職。
四、質樸真摯的語言風格
質樸無華:語言質樸簡潔,通俗易懂,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如“借問啼者誰,何為乃如斯?”“親母舍我歿,后母憎孤兒?!钡日Z句,以直白的方式講述故事,符合樂府詩的特點,使讀者能夠輕松理解詩歌內容,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