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其二
陶淵明
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茍不應,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
不賴固窮節(jié),百世當誰傳。
……
賞析:
《飲酒·其二》是陶淵明對人生道德與價值堅守的深沉叩問。在這首詩中,他以敏銳的洞察和堅毅的筆觸,探討了善惡報應的困惑,彰顯了堅守氣節(jié)的崇高意義。
一、對傳統(tǒng)善惡觀的質(zhì)疑與困惑
1
以典質(zhì)疑,引發(fā)深思:“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詩人開篇便提及伯夷、叔齊的典故。按照傳統(tǒng)觀念,積德行善會得到回報,可伯夷、叔齊這兩位秉持高尚道德,不食周粟,甘愿餓死在首陽山的賢士,卻并未獲得所謂的“善報”。這一鮮明的反差,如同一記重錘,直接沖擊著“積善有報”這一深入人心的觀念?!吧茞浩埐粦问驴樟⒀?!”進一步強化了詩人的質(zhì)疑,如果善惡之舉并不會得到相應的報應,那么前人所宣揚的善惡報應之說,豈不是毫無意義的空話?這一質(zhì)疑并非無端的憤懣,而是源于對現(xiàn)實與傳統(tǒng)觀念矛盾的深刻反思,展現(xiàn)出詩人不盲目跟從、敢于直面問題的求真精神。
2
現(xiàn)實與理想的碰撞:這種質(zhì)疑背后,是現(xiàn)實生活中道德踐行與結(jié)果的落差。在現(xiàn)實世界里,善良之人未必能免受苦難,邪惡之徒有時卻逍遙自在。陶淵明通過對伯夷、叔齊命運的描述,將這種矛盾赤裸裸地呈現(xiàn)出來,讓讀者不得不重新審視善惡報應觀念的真實性與合理性,從而引發(fā)對人生價值和道德準則的深入思考。
二、借榮啟期彰顯堅守之志
1
描述困境,突出不易:“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詩中描繪了榮啟期的形象。榮啟期年至九十,生活極度貧困,只能以繩索作為衣帶,由此可以想象他年輕時所遭受的饑寒之苦更為深重。這樣的描述,生動地勾勒出一個在困境中掙扎的人物形象,讓讀者深刻感受到生活的艱辛與不易。
2
堅守窮困,砥礪氣節(jié):盡管榮啟期生活如此艱難,但他依然堅守自我。詩人在此借榮啟期的經(jīng)歷,表達了一種在困境中堅守氣節(jié)的信念。榮啟期并未因饑寒交迫而放棄自己的原則,改變自己的操守,這種堅守窮困的氣節(jié),正是詩人所推崇和向往的。通過對榮啟期的描述,詩人暗示自己也將在人生的困境中,如榮啟期一般,堅守內(nèi)心的道德準則,不為外界的壓力和誘惑所動搖。
三、強調(diào)堅守氣節(jié)的永恒價值
1
凸顯氣節(jié),百世流芳:“不賴固窮節(jié),百世當誰傳”,詩人明確指出,如果不是依靠堅守窮困的氣節(jié),榮啟期這樣的人又怎么會被百世傳頌呢?在這里,詩人強調(diào)了堅守氣節(jié)的重要性,它不僅是個人在困境中保持尊嚴和自我的支撐,更是能夠跨越時空,為后人所銘記和敬仰的關鍵所在。榮啟期的事跡之所以能流傳千古,正是因為他那堅如磐石的氣節(jié),成為了后世人們學習和效仿的榜樣。
2
自我期許,傳承精神:從更深層次來看,詩人以榮啟期為例,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期許。陶淵明身處動蕩不安、道德淪喪的社會環(huán)境中,周圍的人們?yōu)榱嗣粨袷侄?。而他卻堅持自己的操守,不為世俗所染。通過對堅守氣節(jié)價值的強調(diào),詩人表明自己將繼續(xù)秉持這種高尚的品質(zhì),即便在困境中也絕不妥協(xié),希望自己的堅持如同榮啟期一樣,能夠為后世留下值得傳頌的精神財富。
四、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