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lián)理解:陶淵明本人也常處于貧困狀態(tài)卻愛飲酒,以揚雄類比,拉近與古人距離,引發(fā)讀者對詩人自身境遇的聯(lián)想。
2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p>
-
解析:“時賴”表示常常依靠,“好事人”指那些熱心且欣賞揚雄才學的人。這些人帶著酒(“載醪”)去找揚雄,目的是“祛所惑”,即向他請教問題以解除自己的疑惑。這一場景描繪出古代文人之間以酒為媒介進行思想交流的畫面。一方面體現揚雄的才學得到認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時文人以這種方式相互切磋學問、增進見識的文化風氣。對于詩人而言,這或許也是他在田園生活中與訪客交流的寫照,暗示他同樣因自身的見解和智慧吸引他人前來交流。
-
關聯(lián)理解:與前文揚雄的貧困嗜酒形成對比,好事人的出現帶來轉機,也為下文揚雄與客人的互動做鋪墊。
3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p>
-
解析:“觴來為之盡”生動地描繪出揚雄的豪爽,當有人遞過酒杯,他便毫不猶豫一飲而盡,展現出一種灑脫、不拘小節(jié)的飲酒姿態(tài),也反映出他享受這種與友人共飲交流的氛圍?!笆侵J無不塞”則突出揚雄的學識淵博,對于客人咨詢的各種問題,他都能詳盡地解答,沒有絲毫的保留。這不僅體現揚雄的才學功底,也說明他樂于分享知識,與訪客坦誠相待。從詩人角度,這或許也是他對自己與客人交流狀態(tài)的一種期許,表達了對真誠、深入的思想交流的追求。
-
關聯(lián)理解:承接上句好事人載醪請教,具體描述交流場景,展現揚雄的性情與才學,同時暗示詩人自身在人際交往中的態(tài)度。
4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
解析:這句詩筆鋒一轉,指出揚雄并非對所有問題都暢所欲言,“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通過反問,推測揚雄不肯輕易發(fā)言的情況或許是遇到如討論征伐他國這類重大且敏感的問題。這表明揚雄在交流中有自己的原則和分寸,并非毫無節(jié)制地表達觀點。對于重大問題,他會謹慎思考,不輕易表態(tài)。詩人借此強調為人處世要懂得把握尺度,不能隨意發(fā)表言論,體現出一種成熟、穩(wěn)重的處世態(tài)度。
-
關聯(lián)理解:與前文揚雄的豪爽應答形成對比,豐富揚雄的形象,深入闡述為人處世的道理,為下文關于顯默之道的論述做鋪墊。
5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p>
-
解析:此句是對前文揚雄言行的總結與升華。“仁者用其心”表明有仁德的人在面對各種情況時會用心思考?!昂螄L失顯默”意思是在該顯揚自己的觀點(如前文積極解答問題)與保持沉默(如遇到敏感問題不輕易發(fā)言)之間,他們能夠做出恰當的選擇,不會出現失誤。這體現了一種儒家倡導的處世智慧,即在不同情境下把握好言行的分寸。詩人借此表達自己對這種智慧的認同,認為在生活中應根據具體情況,用心權衡是該表達還是沉默,以達到最佳的處世效果。
-
關聯(lián)理解:總結揚雄言行所體現的智慧,上升到處世哲學的高度,點明詩歌關于為人處世原則的思考這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