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公元78年~公元139年),代表作《四愁詩》。
四愁詩
張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
側身東望涕沾翰。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
側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贈我琴瑯玕,何以報之雙玉盤。
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為懷憂心煩怏。
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
側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
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為懷憂心煩紆。
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雰雰。
側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心煩惋。
……
賞析:
《四愁詩》是東漢張衡的作品,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深刻的情感內涵,展現(xiàn)了詩人的復雜心境與時代背景。
1
主題內涵
政治寄托與理想追求:從表面看,《四愁詩》是一首情詩,抒發(fā)對美人的思念與追求。但結合東漢政治背景,它實則是詩人政治理想的寄托。詩中的“美人”象征著君主或美好的政治理想,詩人對美人的思慕與渴望相見,反映了他渴望得到君主重用、實現(xiàn)政治抱負的心情。而前往美人所在之地的重重阻礙,如“梁父艱”“湘水深”“隴阪長”“雪雰雰”,則象征著他在實現(xiàn)政治理想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困難與挫折,展現(xiàn)了東漢政治環(huán)境的復雜與艱難。
憂國憂民的情懷:詩人在詩中反復表達的憂愁煩悶,不僅是個人理想受阻的感慨,更蘊含著對國家命運的擔憂。他深知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卻無力改變現(xiàn)狀,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貫穿全詩,使詩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社會意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