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秋月
虞羲
影麗高臺端,光入長門殿。
初生似玉鉤,裁滿如團扇。
泛濫浮陰來,金波時不見。
儻遇賞心者,照之西園宴。
……
賞析:
《詠秋月》是虞羲以細膩筆觸、豐富意象與精巧構(gòu)思描繪秋月之美,并寄托別樣情懷的佳作。在眾多詠月詩中,憑借獨特視角與藝術(shù)魅力脫穎而出。
一、開篇點題,營造氛圍
1。
高臺長門,月映宮廷:
“影麗高臺端,光入長門殿”,開篇直接點題,描繪秋月?!坝胞惛吲_端”勾勒出明月灑下美麗光影于高臺頂端,營造出高遠、清幽氛圍,給人以空靈之感?!肮馊腴L門殿”將視角轉(zhuǎn)至長門殿,清冷月光照進宮殿,為宮殿蒙上孤寂色彩。長門殿在古代詩詞常與冷宮相關(guān),暗示著寂寞、哀怨,此句為全詩奠定了略帶憂傷基調(diào),引發(fā)讀者對月下故事的遐想。
二、形態(tài)描摹,生動形象
1。
玉鉤團扇,月形變幻:
“初生似玉鉤,裁滿如團扇”,詩人抓住月亮不同階段形態(tài)特點進行生動比喻。將初升之月比作“玉鉤”,形象展現(xiàn)其纖細、彎曲之態(tài),透著清新與靈動;滿月比作“團扇”,凸顯其圓潤、圓滿,讓人聯(lián)想到團圓、美好。這種巧妙比喻,不僅準確描繪月亮形態(tài)變化,也為詩歌增添畫面感與美感,讓讀者直觀感受秋月之美妙。
三、動靜結(jié)合,增添意趣
1。
浮云蔽月,金波隱現(xiàn):
“泛濫浮陰來,金波時不見”,描繪動態(tài)場景?!胺簽E浮陰來”寫浮云如潮水般大量涌來,賦予畫面動感?!敖鸩〞r不見”中,“金波”指代月光下的水波,隨著浮云飄動,月光時而被遮蔽,金色水波時隱時現(xiàn)。動靜結(jié)合,打破前文靜態(tài)描寫,增添畫面變化與意趣,營造出一種朦朧、變幻氛圍,使詩歌更具感染力,仿佛讀者置身于月下,目睹浮云遮月的奇妙景象。
四、以情作結(jié),韻味悠長
1。
賞月之愿,寄托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