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孟門,二國不祀。
楚國憑借洞庭之險,晉國憑借孟門之險(卻最終滅亡),兩國都失去祭祀(即國家覆滅)。
19。
自古迄今,天命靡常。
從古至今,天命并非一成不變。
20。
憑阻作昏,鮮不敗亡。
憑借險阻而作惡,很少有不滅亡的。
21。
公孫既滅,劉氏銜璧。
公孫述已經(jīng)滅亡,劉禪也出城投降(口銜玉璧表示投降)。
22。
覆車之軌,無或重跡。
前人翻車的軌跡,后人切不可重蹈覆轍。
23。
勒銘山阿,敢告梁益。
我把這篇銘文刻在山岡,敬告梁州、益州的人們。
……
全譯:
雄偉高峻的梁山,層積的山石巍峨聳立。它遠(yuǎn)與荊山、衡山山脈相連,近與岷山、嶓冢山相互銜接。往南能夠通達(dá)邛僰聚居之地,向北可以抵達(dá)褒斜古道。它比彭門山和碣石山更為狹窄,比嵩山與華山還要高聳。
這里是蜀地的門戶,成為堅固的屏障和鎮(zhèn)守的要地。此地名為劍閣,其懸崖峭壁高達(dá)千仞。這里集中了大地的險峻,盡顯道路的高峻。世道混濁時,就會有人憑借它叛逆作亂;世道清平之際,便可順暢通行。它在往昔的漢朝曾被關(guān)閉,到如今的晉朝才又開通。
當(dāng)年秦國占據(jù)崤函險要之地,憑借兩萬兵力足以抵擋諸侯百萬之師,進(jìn)而吞并諸侯;齊國憑借十二座城池的險要地勢,謀士田生為之出謀劃策成就霸業(yè)。何況這劍閣地勢狹窄險要,又處于國家的偏遠(yuǎn)區(qū)域,只要一人手持長戟把守,即便一萬個人也會猶豫不敢前進(jìn)。如此地勢險要的地方,如果不是可靠的親信,千萬不要讓他據(jù)守。
從前,武侯諸葛亮經(jīng)過此地,為這里的險要地勢而感到欣喜。然而,山河的險固,也曾被吳起所質(zhì)疑(吳起認(rèn)為國家興盛在于德行而非地勢險要)。國家的興盛實際上在于施行德政,險要的地勢是難以長久依靠的。就像楚國憑借洞庭湖之險,晉國憑借孟門山之險,最終兩國都走向滅亡,失去了國家祭祀(即國家不復(fù)存在)。從古到今,上天賦予的命運并非固定不變。憑借險要地勢而胡作非為,很少有不走向敗亡的。公孫述已然覆滅,劉禪也出城投降(以口銜玉璧的方式表示投降)。前人翻車的軌跡,后人切不可再次重蹈。
于是我把這篇銘文刻在山的彎曲處,恭敬地告知梁州和益州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