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君辭
石崇
序
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觸文帝諱,改焉。匈奴盛,請婚于漢,元帝以后宮良家子昭君配焉。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聲,故敘之于紙云爾。
辭
我本漢家子,將適單于庭。辭訣未及終,前驅已抗旌。
仆御涕流離,轅馬悲且鳴。哀郁傷五內,泣淚沾朱纓。
行行日已遠,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廬,加我閼氏名。
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父子見凌辱,對之慚且驚。
殺身良不易,默默以茍生。茍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
愿假飛鴻翼,棄之以遐征。飛鴻不我顧,佇立以屏營。
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朝華不足歡,甘與秋草并。
傳語后世人,遠嫁難為情。
……
賞析:
石崇的《王明君辭》以王昭君的故事為藍本,通過詩辭結合的形式,深刻展現(xiàn)了昭君出塞的悲慘命運與復雜心境,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一、主題思想
1。
對昭君悲劇命運的同情:全詩圍繞昭君出塞展開,從她“將適單于庭”的無奈離別,到在匈奴“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的痛苦生活,生動描繪出她作為政治犧牲品的悲慘境遇,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對昭君深深的同情。例如“辭訣未及終,前驅已抗旌”,描繪出昭君與親人匆匆告別,突出她身不由己的悲哀,引發(fā)讀者對其命運的憐憫。
2。
對異域生活的不適與痛苦:詩中著重刻畫了昭君在匈奴的種種不適?!笆忸惙撬病北砻魉y以融入不同習俗的匈奴人群;“父子見凌辱”描述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習俗對她的沖擊,這種違背漢族倫理的行為讓她“慚且驚”,深刻體現(xiàn)出她在異域生活精神層面的痛苦,反映出文化差異給她帶來的折磨。
3。
對命運無常與人生苦難的感慨:借昭君的經歷,作者抒發(fā)了對命運無常和人生苦難的感慨。昭君從“漢家子”到遠嫁匈奴的轉變,展示了命運的巨大落差。她在匈奴茍且偷生,“茍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體現(xiàn)出對苦難人生的無奈與憤懣,引發(fā)讀者對人生境遇和命運的思考。
二、藝術特色
1。
敘事與抒情緊密結合:詩辭以敘事為線索,清晰展現(xiàn)昭君出塞前后的經歷,如告別家鄉(xiāng)、抵達匈奴、面對異域生活等。在敘事過程中,又融入大量抒情語句,如“哀郁傷五內,泣淚沾朱纓”“茍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等,使讀者既能了解昭君的故事,又能深切感受到她內心的情感變化,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2。
烘托與對比手法的運用:善于運用烘托手法營造氛圍?!捌陀榱麟x,轅馬悲且鳴”,通過描寫仆御的哭泣和轅馬的悲鳴,側面烘托出昭君離別的哀傷。同時,詩中多處運用對比,如昭君過去“匣中玉”般的高貴與如今“糞上英”的卑微,“朝華”的短暫美好與“秋草”的衰敗凄涼,突出她命運的變化和生活的悲慘,強化了情感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