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詳細描述蒼鷹和鸚鵡被人類控制后的無奈。蒼鷹不得不壓抑自己的猛志來接受豢養(yǎng),被幽禁在重重的籠中;鸚鵡改變自己原本的聲音以順從人意,甚至想著折斷翅膀而甘于平庸。這生動地展現(xiàn)了它們失去自由后內(nèi)心的痛苦與無奈,為了生存而被迫改變自己的本性,與鷦鷯順應(yīng)自然、保持本真的生活方式形成強烈反差,突出了自由與本真的可貴,以及過度追求外在特質(zhì)所付出的代價。
10。
戀鐘岱之林野,慕隴坻之高松。雖蒙幸于今日,未若疇昔之從容。
-
解析:想象被囚禁的蒼鷹和鸚鵡內(nèi)心對自由的渴望。它們留戀鐘岱的山林原野,思慕隴坻的高大松樹,盡管如今受到主人豢養(yǎng)看似幸運,但卻再也無法像往昔在大自然中那樣自由從容。通過對它們內(nèi)心世界的刻畫,進一步強調(diào)失去自由的悲哀,以及自由生活的珍貴,與鷦鷯自由自在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出知足常樂、順應(yīng)自然以保持自由的重要性。
11。
海鳥避風,集于魯門;阿閣長鳴,擢自孤桐。
-
解析:列舉海鳥因躲避風浪而棲息于魯國城門,以及鳳凰從孤生的梧桐樹上被選拔出來后在阿閣中長鳴的事例。這兩個事例一方面豐富了文章所涉及的鳥類故事,另一方面通過描述這些鳥類因特殊原因而改變生存環(huán)境,暗示了即使是具有特殊經(jīng)歷或地位的鳥類,其命運也并非完全自主,為下文進一步闡述吉兇由己的觀點提供更多素材。
12。
昔嚴之貢,輕萬里而遙集;伯昏之經(jīng),逾千仞而弗懼。
-
解析:運用嚴君平所貢之鳥不遠萬里而來,以及伯昏所經(jīng)之處鳥兒飛越千仞之高也不畏懼的典故,繼續(xù)豐富文章內(nèi)容,展現(xiàn)出不同鳥類的行為特點和勇氣。這些典故中的鳥類看似勇敢無畏,但結(jié)合前文語境,也暗示了它們可能因自身行為或特質(zhì)而面臨未知的風險,為下文闡述吉兇取決于自身行為的觀點做鋪墊。
13。
彼晨犧之枉夭,豈和音之足慕?
-
解析:提到那些早上用來祭祀而枉死的鳥,反問它們和諧的鳴聲難道就值得羨慕嗎?此句以這些鳥看似美好卻悲慘的結(jié)局,引發(fā)讀者思考,暗示僅僅追求外在的美好或某種特質(zhì),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zāi)禍,進一步強化了“吉兇之由己”的觀點,即吉兇并非由外在的優(yōu)勢或美好決定,而是取決于自身的行為和選擇。
14。
茍有害于物,雖龍鳳不能以自全;若無累于身,雖微小必能以自濟。
-
解析:直接點明文章主旨,若對其他事物有危害,即使是龍鳳這樣強大、尊貴的生物也不能保全自己;若對自身沒有牽累,即使身形微小也一定能自我保全。此句通過強烈的對比,明確闡述了吉兇取決于自身是否給外界帶來危害或自身是否被外在因素所累,將前文對各種鳥類命運的描述進行升華,使文章的哲理更加清晰、深刻。
15。
是故巢林不過一枝,每食不過數(shù)粒;棲無所滯,游無所盤;匪陋荊棘,匪榮茞蘭;動翼而逸,投足而安;委命順理,與物無患。
-
解析:再次描述鷦鷯的生活方式,它在林中筑巢只需占據(jù)一根樹枝,每次進食不過幾顆谷粒;棲息和遨游都不做過多停留,不認為荊棘簡陋,也不覺得茞蘭榮耀;振動翅膀就能輕松飛走,落腳便能安穩(wěn);聽任命運,順應(yīng)天理,與萬物和諧相處而無禍患。這一系列描述具體展現(xiàn)了鷦鷯知足、順應(yīng)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正是因為這種態(tài)度,它才能避免災(zāi)禍,保全自身,是對前文所倡導的生活方式的再次強調(diào),與那些因追求過多或自身特質(zhì)而陷入困境的鳥類形成鮮明對比,有力地支撐了文章主旨。
16。
伊茲禽之無知,而處身之似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