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
何劭
秋風乘夕起,明月照高樹。
閑房來清氣,廣庭發(fā)暉素。
靜寂愴然嘆,惆悵出游顧。
仰視垣上草,俯察階下露。
心虛體自輕,飄遙若仙步。
瞻彼陵上柏,想與神人遇。
道深難可期,精微非易慕。
勤思終遙夕,永言寫情慮。
……
賞析:
何劭的這首《雜詩》是一首融情于景、意境深遠的詩作,細膩地展現(xiàn)了詩人在秋夜中的復雜情感與思索,在藝術表達和情感傳達上獨具特色。
一、主題情感
1。
孤獨惆悵與生命憂思:詩歌開篇通過秋風、明月、清氣、暉素等意象,營造出清冷寂靜的氛圍,烘托出詩人內心的孤獨與惆悵?!皭砣粐@”“惆悵”等詞直白地宣泄了這種情緒。詩人對垣上草、階下露的觀察,借秋景中生命的脆弱與短暫,隱喻對生命易逝的憂思,展現(xiàn)出對人生的深層思考。
2。
精神超脫的向往與無奈:“心虛體自輕,飄遙若仙步。瞻彼陵上柏,想與神人遇”,表達詩人渴望擺脫塵世煩惱,追求精神超脫的愿望,反映出對理想境界的向往。但“道深難可期,精微非易慕”又將詩人拉回現(xiàn)實,體現(xiàn)出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流露出對無法實現(xiàn)超脫的無奈。這種情感的交織,展現(xiàn)出詩人在精神追求道路上的掙扎。
二、藝術特色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整首詩景語皆情語。秋夜的秋風、明月、清氣、廣庭等自然景象,不僅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畫面,更襯托出詩人內心的情感。如秋風、明月營造的氛圍,與詩人的愴然嘆息相呼應;垣上草、階下露等衰敗之景,強化了詩人對生命的憂思。景與情緊密結合,使情感表達更為深沉、含蓄。
2。
細膩的心理描寫:詩中生動展現(xiàn)了詩人情感與心境的變化。從開篇的孤獨惆悵,到中間幻想超脫的空靈,再到最后回歸現(xiàn)實的無奈,層層遞進?!皭砣粐@”“惆悵”直白表達情緒,“心虛體自輕”細膩描繪心境轉變,“勤思終遙夕”體現(xiàn)出思考的深入與持久,讓讀者深入感受到詩人復雜的心路歷程。
3。
意象運用巧妙:詩中選用秋風、明月、垣上草、階下露、陵上柏等富有象征意義的意象。秋風、明月渲染清冷氛圍,垣上草、階下露暗示生命短暫,陵上柏則與仙人之遇相關,象征超脫。這些意象相互關聯(lián),構建起獨特的意境,深化了詩歌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