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畫荒涼景象,抒發(fā)歷史感慨
-
詩的后半部分著力描繪了陵墓被毀后的凄涼荒蕪?!皥@寢化為墟,周墉無遺堵。蒙蘢荊棘生,蹊徑登童豎。狐兔窟其中,蕪穢不復掃。頹隴并墾發(fā),萌隸營農(nóng)圃”,陵園變?yōu)閺U墟,圍墻蕩然無存,荊棘叢生,連孩童都能隨意攀爬,狐貍和野兔在其中筑巢,荒蕪的土地被開墾為農(nóng)田。曾經(jīng)象征著至高無上權(quán)力的帝王陵墓,如今變得如此破敗不堪。這種巨大的反差,讓詩人發(fā)出“昔為萬乘君,今為丘中土”的感慨,深刻地表達了歷史的無情和人生的無常。結(jié)尾“感彼雍門言,凄愴哀今古”,借雍門周以琴音引發(fā)孟嘗君對歷史興衰的感慨這一典故,進一步強化了詩人對古今歷史變遷的哀傷之情。
二、藝術(shù)特色
1。
對比手法的運用
-
詩中多處運用對比,增強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首先是時間上的今昔對比,將漢代帝王生前的榮耀尊貴與死后陵墓的凄慘荒涼進行對比。昔日,他們是坐擁天下的萬乘之君,而如今卻只是深埋于地下的一抔黃土,這種強烈的反差深刻地揭示了歷史的興衰無常。其次,是陵墓前后狀況的對比,從“恭文遙相望,原陵郁膴膴”所描繪的陵墓曾經(jīng)的宏偉壯觀,到“園寢化為墟,周墉無遺堵”所展現(xiàn)的如今的破敗荒蕪,通過鮮明的對比,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歲月的無情和戰(zhàn)爭的殘酷。
2。
白描手法勾勒畫面
-
詩人運用白描手法,以簡潔質(zhì)樸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蒙蘢荊棘生,蹊徑登童豎。狐兔窟其中,蕪穢不復掃”,沒有過多的修飾,卻生動地描繪出陵墓被盜后雜草叢生、狐兔出沒、無人問津的荒涼場景,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那種衰敗與凄涼。這種白描手法的運用,不僅使詩歌具有畫面感,更能引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
3。
借古諷今,寓意深刻
-
詩歌表面上是在寫漢代帝王陵墓的遭遇,但實際上是借古諷今。張載生活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政權(quán)更迭頻繁,百姓生活困苦。通過描寫漢代帝王陵墓在亂世中的命運,詩人影射了當時社會的混亂和統(tǒng)治者的無力,表達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和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同時,詩中對歷史興衰的感慨,也具有普遍的警示意義,讓人們思考如何在歷史的變遷中把握當下,珍惜和平穩(wěn)定的生活。
張載的《七哀詩·其一》以其深刻的思想、獨特的藝術(shù)手法,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中感慨歷史興衰、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佳作,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和歷史意義。
……
解析:
1。
北芒何壘壘,高陵有四五。
-
解析:開篇描繪北邙山的景象,“北芒”即北邙山,在東漢及魏晉時期,是帝王公卿們理想的葬地。“壘壘”形容陵墓眾多、一個挨著一個的樣子,“何”字加強了這種感嘆語氣,凸顯北邙山陵墓之密集?!案吡暧兴奈濉本唧w指出這里有四五座高大的陵墓,點明詩歌所關(guān)注的對象是這些帝王陵墓,為全詩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且略帶沉重的氛圍,引發(fā)讀者對陵墓主人及相關(guān)歷史的遐想。
2。
借問誰家墳,皆云漢世主。
-
解析:
“借問”表明詩人通過向他人詢問來進一步明確陵墓主人身份,這種問答形式使詩歌更具畫面感和故事性。“皆云漢世主”,眾人都回答說是漢代帝王的陵墓,直接點出這些陵墓的歷史背景,將讀者帶入到漢代那段輝煌的歷史中,同時也為后文寫陵墓在后世的遭遇做鋪墊,形成歷史與現(xiàn)實的潛在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