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其四
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
賞析:
《擬行路難·其四》是鮑照樂府詩的經(jīng)典之作,深刻展現(xiàn)了詩人在門閥制度壓抑下的悲憤與無奈,在抒情與藝術表達上極具感染力。
1。
主題思想:
-
揭示社會不公:詩歌以水在平地向不同方向流淌起興,隱喻人因門第不同而命運迥異,深刻揭示了南朝門閥制度下,寒門子弟才華被壓抑、命運被左右的社會現(xiàn)實。
-
抒發(fā)憤懣無奈:詩人雖表面以“人生亦有命”自我寬慰,勸誡自己莫要憂愁,但實則內心憤懣難平。通過“心非木石豈無感”直白道出真實情感,“吞聲躑躅不敢言”又將這種憤懣壓抑到極致,展現(xiàn)出詩人面對現(xiàn)實壓迫時,悲憤卻又無奈的復雜心境。
2。
藝術特色:
-
比興手法,生動貼切:開篇“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運用比興。以水的流向無規(guī)則,形象類比人生境遇的差異,自然巧妙地引出對人生“命”的探討,使抽象的命運觀念變得具體可感,為全詩奠定了情感基調。
-
情感跌宕,曲折有致:詩人情感表達一波三折。先是貌似豁達地以“安能行嘆復坐愁”寬慰自己,接著“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借酒澆愁卻愁更愁,凸顯內心痛苦。最后“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情感從壓抑瞬間爆發(fā)又強行壓抑,這種起伏變化,將詩人內心矛盾、掙扎與無奈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增強了詩歌感染力。
-
質樸語言,表意深刻:全詩語言質樸自然,通俗易懂,卻蘊含深刻情感與哲理。如“心非木石豈無感”,用直白話語道出人之常情,引發(fā)讀者共鳴;“吞聲躑躅不敢言”,質樸文字將詩人忍氣吞聲、徘徊不前的無奈刻畫入微,于平淡中見深沉。
……
解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