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舉齊之事,所以運(yùn)其機(jī)而動四海也。
譯:那么樂毅發(fā)起攻打齊國的行動,是為了借助這個契機(jī)來震動天下。
討齊以明燕主之義,此兵不興于為利矣。
譯:討伐齊國以彰顯燕昭王的大義,這次興兵并非為了謀取私利。
圍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著于遐邇矣。
譯:包圍城池時不使百姓遭受傷害,這種仁愛之心遠(yuǎn)近聞名。
舉國不謀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于天下矣。
譯:整個國家的行動并非為他個人謀取功勞,鏟除暴君不單純依靠武力,這樣至高的品德便遍布天下了。
邁至德以率列國,則幾于湯武之事矣。
譯:踐行這種至高的品德來引領(lǐng)各國,那就幾乎等同于商湯、周武王的事業(yè)了。
樂生方恢大綱,以縱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
譯:樂毅剛剛展開宏大的戰(zhàn)略規(guī)劃,放開對即墨和莒城的圍困,以明確的政令和誠信治理百姓,等待齊國自行出現(xiàn)疲敝。
使即墨、莒人,顧仇其上,愿釋干戈賴我,猶親善守之,智無所施之。
譯:使得即墨、莒城的百姓,怨恨他們的君主,愿意放下武器來依賴我們,如同親近善待自己的君主一樣,(敵方的)智謀也無處施展。
然則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義也;任窮則從,微子適周之道也。
譯:如此一來,即墨大夫堅守道義,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形勢困窘就順從,這是微子前往周朝的做法。
開彌廣之路,以待田單之徒;長容善之風(fēng),以申齊士之志。
譯:開辟更為寬廣的道路,來等待田單這類人;助長包容善舉的風(fēng)氣,以伸張齊國賢士的志向。
使夫忠者遂節(jié),勇者義著,此又齊、燕之所同也。
譯:使得忠誠的人能夠成就氣節(jié),勇敢的人正義得以彰顯,這又是齊國和燕國共同的心愿。
夫迷于利者,往往以利喪身;而達(dá)于義者,或以義顯名。
譯:那些被利益迷惑的人,常常會因為利益而喪失自身;而通達(dá)大義的人,有的則憑借堅守道義彰顯名聲。
故前有微子之得仁,后有薛公之釋楚,可謂知命者也。
譯:所以之前有微子獲得仁德,之后有薛公放棄與楚國的紛爭,他們可以說是知曉天命的人。
樂生之志,千載一遇也。
譯:樂毅的志向,千年難得一遇。
夫求古賢之意,宜以大者遠(yuǎn)者先之,必迂回而難通,然后已焉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