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如同駕車的馬匹,協(xié)調配合。兵車在原野上如雷聲轟鳴,鋒利的兵器指向云端。描繪馬敦指揮作戰(zhàn)時軍隊的嚴整和戰(zhàn)斗的激烈,展現(xiàn)其軍事指揮才能。
28
如彼乘風,陟彼昆丘。執(zhí)轡如組,以遏徂寇。
-
解析:如同乘風而上,登上昆侖丘。手持韁繩如同編織一樣有條不紊,以此阻止前來進犯的敵人。繼續(xù)以比喻表現(xiàn)馬敦在戰(zhàn)爭中的從容和對局勢的掌控,突出其軍事才能和英勇無畏。
29
昔周之季,有推圍城。漢祖之困,實離京索。
-
解析:此句借歷史典故類比馬敦的困境?!爸苤尽敝钢艹┠?,“有推圍城”具體所指不詳,大概是說周朝末年有城邑被圍的事例;“漢祖”即漢高祖劉邦,“離”通“罹”,遭受之意,“京索”指京縣和索亭,劉邦曾在京索之間與項羽對峙并陷入困境。這里以古事說明,像周朝末年與漢初這樣的歷史時期,即便強大的王朝也會面臨城邑被圍、君主被困的艱難局面,以此來襯托馬敦堅守汧城同樣面臨巨大困難。
30
非有楚之牙爪,乃一亭之長薄。信之不武,周之不綱。
-
解析:“楚之牙爪”指項羽的勇猛將士,“亭之長”指劉邦,劉邦早年曾任泗水亭長,“薄”意為微小。這幾句是說,當時劉邦并沒有項羽那樣勇猛的將士,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這里強調劉邦起初力量微小,而周朝末年局勢也已綱紀松弛(“周之不綱”)。通過對歷史事件的進一步闡述,表明即便在困境中,如劉邦這樣起初力量薄弱之人,也能成就一番事業(yè),暗示馬敦雖身處艱難,但憑借自身努力同樣英勇非凡。
31
昔收杞梁,褒其貞勇。魯人投戈,齊為之終。
-
解析:此句引用春秋時期杞梁的典故。杞梁為齊國大夫,在與莒國作戰(zhàn)時戰(zhàn)死,他的妻子認為他為國立功,不應在郊外草草埋葬,齊王于是為杞梁舉行隆重葬禮(“收杞梁”)。杞梁的忠貞勇敢得到褒揚,魯國聽說后,士兵們放下武器表示敬佩,齊國也因此事而終止戰(zhàn)事。作者借此典故,將馬敦與杞梁相提并論,贊頌馬敦如杞梁一般具有忠貞勇敢的品質,其事跡也應得到褒揚。
32
夫人知之,勇不可求。悍哉馬生,心同古烈。
-
解析:人們都知道,勇敢這種品質不是輕易能具備的。勇猛的馬先生啊,你的心志如同古代的英烈一樣。此句承接上文杞梁的典故,直接表明馬敦的勇敢難能可貴,其心志與古代英烈相同,再次強調對馬敦英勇品質的高度贊揚。
33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
解析:這里引用孔子“殺身以成仁”和孟子“舍生而取義”的言論,指出馬敦的行為符合儒家的仁義標準。他堅守汧城直至犧牲,做到了盡義,因而也就達到了仁的境界,從儒家思想的高度對馬敦的行為進行評價,升華了馬敦的形象與品質。
34
土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彼非為達,處死匪難。
-
解析:“士”指有志向、有操守的人,他們不會為了求生而損害仁,只會犧牲自己來成全仁。馬敦并非為了顯達,面對死亡也毫不畏懼。此句進一步闡述馬敦的行為是出于對仁義的堅守,而非為了個人的名利,突出他為了正義不惜犧牲生命的高尚情操。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