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出生于公元177年,逝世于公元217年。代表作為《七哀詩》。
七哀詩
王粲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
賞析:
王粲的《七哀詩》是東漢末年亂世悲歌的杰出代表,以其深刻的現(xiàn)實描繪、真摯的情感表達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苦難與詩人的情懷。以下從主題、意象、情感、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進行賞析。
1
主題
反映亂世慘象與民生疾苦:詩歌開篇以“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點明東漢末年長安的混亂局勢,李傕、郭汜等軍閥如豺虎般肆虐,制造禍端。隨后“白骨蔽平原”直觀展現(xiàn)戰(zhàn)亂導致的大量死亡,尸橫遍野的慘狀。而“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這一細節(jié),通過饑婦無奈棄子的悲劇,深刻反映出百姓在戰(zhàn)亂中為求生存,連基本的母子親情都難以維系,將民生疾苦刻畫得入木三分,表達了對亂世的批判和對百姓的同情。
抒發(fā)個人流亡之悲與對盛世的向往:詩人因戰(zhàn)亂“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在流亡途中目睹種種慘象,內心充滿痛苦。登上霸陵,回望長安,借對漢文帝清明政治的聯(lián)想,以及對《下泉》詩思念賢君情感的領悟,喟然長嘆,表達出對太平盛世的向往,以及對當下混亂局面的無奈與哀傷。
2
意象運用
白骨與饑婦棄子場景:“白骨蔽平原”中的“白骨”是死亡與毀滅的象征,直觀呈現(xiàn)出戰(zhàn)爭的殘酷與無情,讓人深刻感受到亂世的恐怖?!奥酚叙噵D人,抱子棄草間”這一場景,將“饑婦”“幼子”與“草間”這些意象組合,構建出一幅絕望而悲慘的畫面,突出了百姓在生死邊緣的掙扎,是對亂世民生艱難的高度凝練表達。
霸陵:“南登霸陵岸”中的“霸陵”,作為漢文帝的陵墓,代表著曾經(jīng)的太平盛世與清明政治。詩人在此回望長安,霸陵的意象與當下長安的混亂形成強烈對比,引發(fā)詩人對往昔盛世的懷念,強化了對現(xiàn)實的失望與悲痛。
3
情感表達
真摯深沉的悲痛:詩中無論是對百姓苦難的描述,還是自身流亡的感慨,都飽含著真摯深沉的悲痛之情。“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通過親戚朋友的悲傷,側面烘托出詩人離別之悲。而面對白骨、饑婦等慘象,詩人“不忍聽此言”,這種悲痛是對生命消逝、人性被戰(zhàn)爭扭曲的痛惜,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復雜的無奈與期望交織:詩人在詩中既有對亂世的無奈,如“驅馬棄之去”,面對百姓的悲慘遭遇卻無能為力;又有對太平的期望,借霸陵、《下泉》的典故,表達對賢君出現(xiàn)、恢復太平的渴望,這種無奈與期望的交織,使情感更加復雜深沉。
4
表現(xiàn)手法
敘事與抒情結合:詩歌以敘事為主線,如敘述自己離開長安的緣由、途中所見的白骨與饑婦等,在敘事中融入強烈的抒情?!俺鲩T無所見,白骨蔽平原”,既是對所見場景的客觀敘述,又飽含著詩人對戰(zhàn)爭的悲憤之情?!拔虮讼氯?,喟然傷心肝”則在敘事基礎上,直接抒發(fā)對太平盛世的向往與對現(xiàn)實的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