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逸民詩其十一
蕭衍
晨朝已失,桑榆復(fù)過。
漏有去箭,流無還波。
切念不減,疑慮益多。
季俗易驕,危心少和。
我之憂矣,用是作歌。
……
賞析:
《贈逸民詩·其十一》是蕭衍內(nèi)心感慨的抒發(fā),詩中融合了對時光、人生與社會的多重思考,展現(xiàn)出詩人深沉的憂慮與思索。
一、時光流逝的無奈喟嘆
1。
晨朝與桑榆之慨:
“晨朝已失,桑榆復(fù)過”,詩人借“晨朝”喻人生早年,“桑榆”比晚年,直白道出人生早年已逝,暮年亦匆匆而過。這短短八字,飽含對時光飛速流逝的無奈,引發(fā)讀者對人生短暫的共鳴,奠定全詩的感慨基調(diào)。
2。
漏箭與流波之喻:
“漏有去箭,流無還波”,以漏壺中代表時間的箭桿移動,形象說明時間如漏箭般不停消逝;又以流水一去不返,強化時光不可逆的特性。此比喻將抽象時光具象化,加深對時光流逝的惋惜,讓讀者深切體會詩人對時光匆匆的無力感。
二、人生困惑的漸次累積
1。
切念與疑慮交織:
“切念不減,疑慮益多”,體現(xiàn)詩人內(nèi)心矛盾?!扒心睢被蛟S是對人生理想、過往情感的執(zhí)著,即便歲月變遷仍未消減;但與此同時,隨著閱歷增長,對人生意義、未來走向等“疑慮”也日益增多。這種切念與疑慮的交織,反映出詩人在時光流逝中對人生的深度思考與迷茫。
三、社會風氣的憂慮洞察
1。
季俗之嘆:
“季俗易驕”,詩人敏銳指出末世風俗中人們易滋生驕傲浮躁心態(tài)。這表明當時社會風氣趨于浮夸,人們難以保持謙遜質(zhì)樸。此句揭示社會問題,展現(xiàn)詩人對社會精神風貌下滑的擔憂。
2。
危心之思:
“危心少和”進一步闡述,在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下,人們戒懼警惕之心減少,心態(tài)失衡。詩人深知這種變化對個人與社會的危害,少了危心,易陷入盲目與沖動,難以平和應(yīng)對生活,凸顯詩人對社會風氣導(dǎo)致人心變化的憂慮。
四、情感抒發(fā)與主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