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黃河
范云
河流迅且濁,湯湯不可陵。
檜楫難為榜,松舟才自勝。
空庭偃舊木,荒疇余故塍。
不睹行人跡,但見狐兔興。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當澄。
……
賞析:
《渡黃河》是范云出使北魏途中所作,借渡黃河的所見所感,抒發(fā)對社會現(xiàn)實的憂慮和對清平之世的期盼。
一、整體架構與情感脈絡
詩歌開篇描繪黃河水情,中間刻畫河對岸荒蕪景象,結尾以對河上老人的發(fā)問收束。從渡河之景到岸野之象,再到內心感慨,情感層層遞進,由對自然險阻的描述,深入到對社會民生的關切,展現(xiàn)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懷。
二、開篇對黃河水勢的描繪
1。
“河流迅且濁,湯湯不可陵”:詩人起筆便勾勒出黃河湍急渾濁、水勢浩大難以跨越的特點。
“迅”突出流速之急,“濁”描繪水質之渾,“湯湯”以疊詞強化水勢磅礴之感,“不可陵”直言其不可侵犯。這種描繪不僅展現(xiàn)了黃河的自然威嚴,更暗示人生與社會前行道路上的艱難險阻,為全詩奠定凝重基調。
2。
“檜楫難為榜,松舟才自勝”:進一步渲染渡河艱難。檜木雖好,但做槳卻難掌控;松舟堅固,也僅能勉強渡河。借行舟之難,隱喻在復雜社會環(huán)境中,即便自身具備一定才能,也可能面臨諸多挑戰(zhàn),有力烘托出環(huán)境的惡劣與困境。
三、途中所見荒蕪之景
1。
“空庭偃舊木,荒疇余故塍”:渡河上岸,詩人目睹空蕩庭院倒伏舊木,荒蕪田野只剩舊田埂。
“空”“荒”二字,直接點明環(huán)境衰敗,“偃”“余”則細膩呈現(xiàn)事物殘破狀態(tài),強烈傳達出荒蕪、死寂之感,暗示此地曾遭戰(zhàn)亂或災禍,百姓流離失所。
2。
“不睹行人跡,但見狐兔興”:進一步強化荒涼氛圍。不見行人蹤跡,唯有狐兔活躍,以狐兔之“興”對比行人之“無”,強烈反差深刻反映社會動蕩、民生凋敝,讓人感受到曾經(jīng)繁華不再,盡顯衰敗凄涼。
四、結尾的寄言與深層寓意
1。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當澄”:詩人向河上老人發(fā)問,黃河水何時能澄清。表面詢問自然之水,實則以黃河水之濁隱喻社會動蕩混亂,借“何當澄”表達對社會清平、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期盼。此問意味深長,卒章顯志,升華主題,將個人旅途感慨拓展為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生活的深切關懷。
五、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