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出身太象街高門的姜勻,資質(zhì)算是極為出彩的一個。
等到白嬤嬤收拳后,孩子自己渾然不覺,心中半點不怕的他,其實已經(jīng)汗流浹背。
這是一種很難得的潛在天賦。
白嬤嬤又是一拳,拳頭幾乎要貼在一位玉笏街小姑娘的額頭,后者就要比姜勻稍遜一籌,雖然沒有挪步,但是身形微微一晃。
十余個孩子站在一排,白嬤嬤一個一個走過去,有些孩子后撤,有些孩子咬牙站在原地。
只是白嬤嬤一拳未出。
但是陳平安看得出來,當白嬤嬤走到幾個孩子身邊的時候,拳未出意已到,只可惜只有一個暮蒙巷名叫許恭的孩子,他的直覺是對的,在白嬤嬤拳意微動之際,就已經(jīng)早早挪步后退,雖然是與那姜勻截然相反的選擇,不過都屬于有希望拳意更早“上身”的好胚子。
再看那假小子元造化,如臨大敵,只是一味身體緊繃,白嬤嬤拳意悄然外放,卻依舊沒有察覺。
陳平安覺得這些都沒什么,習武一途,不是不講資質(zhì)根骨,也很講究,但是到底不如練氣士那么苛刻,更不至于像劍修這么賭命靠運。劍修不是靠吃苦就能當上的,但是練拳,有了一定資質(zhì),就都可以細水流長,腳踏實地,緩緩見功力。當然三境會是一個大門檻,只是這些孩子,過三境肯定不難,只有早晚、難易的那點區(qū)別。
陳平安斜靠廊道柱子,雙手籠袖,看著那些孩子,想要用心學拳的,多半是妍媸巷、暮蒙巷的貧苦出身,不太想學的,往往姜勻這樣的大族子弟。
孩子們又開始練習站樁,白嬤嬤偶爾會幫著骨擰筋轉(zhuǎn),搭把手,然后那個孩子就開始滿地打滾,嗷嗷叫哇哇哭。
看得原本心境祥和的陳平安,直接變成了幸災樂禍,挺樂呵。
只是看到假小子和一個陋巷孩子,先后疼得趴在地上,便又有些心酸。
白嬤嬤瞥了眼自家姑爺那個方向,神色慈祥,老嫗的眼神,略帶詢問意味。
陳平安趕緊擺擺手,示意自己就是來這邊看看。
不曾想白嬤嬤卻還是笑道:“隱官大人,這里邊有人說要與你學拳,嫌棄我的拳法太娘們,不如你來教教看?”
陳平安剛要婉拒,那個姜勻就雙臂環(huán)xiong,扯開嗓子喊道:“隱官何在?!”
他娘的小兔崽子,到底誰是隱官大人。
陳平安看了眼那個坐起身的假小子,默默抬起手,手臂顫抖,擦拭臉上的塵土和汗水。
白嬤嬤面帶微笑。
陳平安只得快步走到演武場。
陳平安也沒多做什么,就只是說了些六步走樁的拳法心得,簡明扼要,幾句話的事情。
姜勻以為剛起了個頭,結(jié)果那年輕隱官就閉嘴了,孩子忍不住問道:“這就完事啦?”
陳平安點頭道:“拳理本來就不會太多,這跟越薄的書籍,蘊含學問越大,是一個道理?!?/p>
話說一半。
三教諸子百家的學問,越是宗旨所在,后世越是注經(jīng)、訓詁繁多,最終枝繁葉茂,包羅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