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景妍看得不甚真切,可走進水月庵的那人,無論衣著、身形、步態(tài),都像極了蘇沂。
“是韓小姐的朋友嗎?”茯苓問道。
“哦,算不上。
茯苓,蘇沂常來水月庵這邊嗎?看不出來,他那樣的人竟會篤信佛陀。
”“蘇沂,那是誰?”“哦,是靖王的世子。
”“靖王殿下?”茯苓興奮道。
有戰(zhàn)功的父親顯然比碌碌無為的兒子出名太多,久居山間的茯苓也如雷貫耳,不過她搖搖頭:“不曾聽說過世子殿下來過。
”“可能是我看錯了吧。
”回到小筑時,秦曉霜已離開,竹苓也不知被季秋蘭支去了哪里。
韓景妍想著季秋蘭一直在這里修行,也許知道更多,便把似乎看見蘇沂的事試探著與她說了,她聽完,眉頭漸鎖,良久,問道:“韓醫(yī)女,你知道這里是什么地方么?”韓景妍茫然:“還能是什么地方,長春道觀,旁邊是水月庵。
”季秋蘭嘆道:“或者,你知道世人眼里,道觀和尼姑庵是什么地方嗎?”韓景妍默然。
不就是出家人的居所么?季秋蘭又嘆了口氣,娓娓道來的事卻讓韓景妍心驚:胤朝尼姑女冠不局蹐于方寸庵院之內(nèi),常常在外行走,甚至與閨閣女子及閫閨人婦結(jié)友為友,成為無法踏出深院的她們與外界交流的渠道。
這種風(fēng)氣自然招致了很多不滿。
不僅官吏縉紳對這種“敗壞風(fēng)氣”一副道貌岸然的斥責(zé)模樣,市井小說也樂于以猥瑣筆調(diào)寫她們?nèi)绾未楹厦耖g男女私情,如何引誘寺僧。
一面不惜以最殘忍的苛法幻想如何“懲治yin尼”,一面細致意yin僧尼茍合的綺艷場景。
恨女尼“行yin”,又恨女尼不與自己“行yin”。
越來越多的人也反過來將尼庵道觀當(dāng)作可以男女溷雜的冶艷之所,把尼姑女道看作唾手可得的婁豬膾臠。
季秋蘭從來都惡心外面那些人。
小說里尼姑女冠是引誘男香客的狐魅妖婦,現(xiàn)實里卻是男客yin僧熱衷于引墮出家的女子,而胤朝又嚴禁女尼坤道有“yin行”,違者輕則杖責(zé),重可身受肉刑,故而即使受害也不敢聲張,恐遭“tongjian”之責(zé)。
天氣清爽,韓景妍卻覺得悶熱想吐。
他們就是這樣污名化一個行業(yè)里的女人,給她們都冠上暗倡的名頭,又熱衷于把她們真的變成倡伎。
“我知道疏不間親的道理,可是……恕我直言,聽你方才描述的衣著打扮,我遠遠地見過幾次,他平日里只一年偶爾來了幾個月來,然而但凡他來,總是幾日便來一次,十分殷勤,不去前山的寺廟進香,反而時時往尼庵跑,這實在是……”她隱約看出韓景妍語氣里對那人有著自己都未曾察覺的在意,誤以為韓景妍對蘇沂有所傾慕,可聽她描述又實在不像好人,不覺提醒得多了。
半晌,方意識到兩人初次見面,這樣說實在唐突,笑道:“罷了,認錯了、或者衣著相似的人也是有的,你不必放在心上。
”韓景妍心中泛起難以言說的酸澀感,仍強自笑道:“也不是什么大事,不過見過兩面的人,只是好奇才多問兩句。
這樣縉紳世家的子弟,終日只知道敗壞家門,人品低劣也是不足為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