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酒勁兒,劉浩主動提起了劇本的事情。
“北影廠已經(jīng)把電話打到了文化館,讓我和王老師一起去京城改劇本。
這檔子事我也算是功德圓滿了!”
劉浩說的簡單,正經(jīng)操作起來,肯定還有些手續(xù)要辦。
可不管是文化館還是他所在的工作單位,領導指定是樂意放人的。
這玩意兒咋說呢,自家單位在眼下這個年代出了一個能寫電影的人,那也是相當有光彩的事情。
尤其是王老師所在的文化館,都別說他們系統(tǒng)內部或者兄弟單位什么了,怕不是他們領導在做年終總結的時候都要提上幾句。
陳佩斯和朱時茂這倆老人的藝術家早就說過了,感謝領導培養(yǎng)嘛。
總而言之,劉浩真就把旁人眼中不可能的事給辦成了!
這下子小園中的氣氛更加熱烈了,除了張紅旗和趙鐵柱之外,所有人看像劉浩的眼神和對待他的態(tài)度都變得不一樣。
非要形容的話,大約是透著一股對文化的敬畏。
就連最小的張再慶,都舉起汽水瓶子,沖著劉浩猛的端:“浩哥你是真提氣昂,今后可別忘了咱倆的交情嗷!”
“必須滴,一準不敢忘!”
“哈哈哈!”
“嘿嘿嘿!”
讓張再慶整了這么一句,剛剛那點對文化的敬畏,蕩然無存。
除了張紅旗和趙鐵柱之外,其他人恨不得拉著劉浩仔細詢問,那電影究竟是咋寫的?
今后你是不是就要去拍電影了?
那玩意兒,是不是今后電影里邊的演什么,都是你說算?
和大彩電不一樣,電影這東西即便是年紀最小的張再慶都不算陌生。
每年天氣暖和的時候,等到農閑了,建設兵團都會組織放映隊。
別說靠山屯這種緊挨著公路邊的村寨了,即便是偏遠的地方,放映隊的腳步也留下過印記。
在這個娛樂匱乏的年代,尤其是鄉(xiāng)下村寨,放映隊一進屯子那真是比過年還熱鬧。
劉浩笑呵呵的挨個回答大家的問題。
該說不說的,人家浩哥早已非吳下阿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