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七十年代末期,長春那邊的君子蘭開始火熱起來,大多是一些老干部養(yǎng)。
這東西名字都叫君子蘭,中國人哪能不喜歡呢?
于是,君子蘭也就被賦予了一些品性高潔之類的特殊含義。
實際上,眼下在長春已經(jīng)有熱炒君子蘭的苗頭了。
這時候的長春,氛圍感已經(jīng)有了,成為了君子蘭的集散地,外地客商都不少。
其實眼下這個情況就挺好,種的人能賺點小錢,外地客商賺點辛苦錢,還盤活了當?shù)氐慕?jīng)濟環(huán)境。
可某些東西一旦開始,必然會按照一些既定的規(guī)律飛速前行。
到了明年也就是1982年,長春甚至出臺了限價令,一盆君子蘭售價不得超過兩千塊。
可越是這樣,君子蘭的價格就越是往上漲。
到了1983年,開始征收交易稅了,全國首例。
這么一來,那就徹底點燃民眾的熱情了。
后來長春也從善如流,可能認為堵不如疏吧,直接就整出了陽臺經(jīng)濟的新名詞,大家一塊種吧。
反正后面發(fā)生的事情,也依然遵循著某種規(guī)律,一通猛炒之后,達到了頂點,然后急速下墜,一地雞毛。
這就屬于金融泡沫了,早晚要戳破的。
當然,后世都說全民熱炒,張紅旗是不咋信的。
一盆花炒到幾萬塊,普通的老百姓哪有錢跟著整啊?
別說長春了,就眼下這個年月,全國篩一遍,啥地方的普通人也參與不了這種豪賭。
這東西的本質(zhì),和十七世紀荷蘭人猛炒郁金香一個道理。
伴隨著新年的臨近,一幫人開始準備回沈陽過年。
林程遠和劉金鳳原本打算回陜北一趟的,結(jié)果被劉金鳳娘家給勸住了,索性和大家一塊回沈陽。
至于杭城,林程遠和林彩英父女兩個,誰也沒有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