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扁壺不是真品,張紅旗是自己從程家的情況推斷出來的。
單楹秋當(dāng)初也瞅過,也說不太真,可她卻說不出問題所在。
說白了,她純憑下意識的直覺,猜的。
古玩行當(dāng)里,最注重見識的積累。
光從書本上學(xué),幾乎沒啥用,東西都沒見過,書上的知識再多,也都是空泛之言。
或者說,那書本就是給見過東西的人看的。
這一行,入行好些年,也一定敢說自己是個專家大拿什么的。
反倒是類似秦嬸這樣的,自小家里富裕,本身用的見的就是真品,再有長輩喜歡這些,沒事給她講講,這個才叫得天獨厚。
“這東西的風(fēng)格不錯,也有落款,可問題也明顯?!?/p>
別說張紅旗了,就是單楹秋都站一邊仔細(xì)聽秦嬸說這扁壺。
問題明顯啥的,單楹秋真看不出來,只能說,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眼里頭,那差距有時候,怕不是比人和狗的差別還大!
“這種瓷器上的畫,有個名頭,叫百花不露地,也有叫百花錦地的。
畫起來工藝繁瑣,造價很高,也就是乾隆年間興起過一陣。
到了嘉慶之后,這東西就不燒了,太貴。
因而,真品的百花錦地價格到了民國的時候,就不斷往上漲。
這東西不光咱們的人喜歡,外國人也稀罕。
仿品自然而然的就出現(xiàn)了。
這個扁壺大概就是這么個來歷,它的畫工平平,絕非乾隆朝的匠人手筆,因為當(dāng)時燒制耗費極大,畫工不好的,肯定排不上號施展。
還有施彩也太厚,這和真品也不一樣。
最后,釉彩凹凸感太明顯,工藝相差太多,必然是民國匠人仿制的?!?/p>
這番話聽的單楹秋忍不住的直點頭,張紅旗也跟著點頭。
可實際上,張紅旗聽懂個嘚兒!
反正就是一件事,在見識和眼力上,這個秦嬸要比單楹秋強出不少。
“秦嬸,我想去曉市淘點東西,秋姐跟你說了嗎?”
“沒有,小秋就說讓我過來幫忙掌個眼,活可能多。”
張紅旗略帶驚訝的看了單楹秋一眼,對方坦然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