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幫人是不會停手的。
賺錢嘛,不寒磣。
這玩意還真就說不好是個什么性質(zhì)的行為。
彈丸之地,市場攏共就那么點,一幫人窩在島上卷生卷死,有新點子出現(xiàn),自然一窩蜂涌上去了。
不過,這些人腦子足夠靈活,想法足夠多,推陳出新的本事也是實打?qū)嵉摹?/p>
可不管怎么說,張紅旗下意識都覺得,但凡搞出香港電影行業(yè)眼下沒有東西,就盡量一次吃飽。
因為但凡搞成功,回頭想繼續(xù)吃,就得和其他電影公司搶了。
哪怕不為了長城影業(yè)承擔的特殊使命呢,張紅旗為了自己和劉浩、王先農(nóng)仨人整出來的劇本好賣錢,也會有意識的規(guī)避和其他公司搶飯吃的風險。
一次性搞三部,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吃干抹凈了。
張紅旗自己都沒察覺,他和劉浩、王先農(nóng)最大的不同,或許就在于他身上沒有眼下內(nèi)地普通人普遍存在的,對香港的濾鏡。
說的直白點,他沒覺得香港的電影有多高大上,這玩意,人家資本逐利,圖的是賺錢,非要扯情懷啥的,不純屬自己找堵嗎?
它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區(qū)域,有個幾波的情懷啊。
一提起來,就特么鼓吹什么優(yōu)越性,剛禁止納妾才幾年啊,就特么優(yōu)越了?
無非是國家需要一個窗口,而它剛好位于窗戶的那個位置罷了。
伴隨著牧馬人的熱映,以及各種評論的出現(xiàn),劉浩和王先農(nóng)突然就發(fā)現(xiàn),他們兩個好像被人提及的次數(shù)越發(fā)的多了。
在這個電影上映時,編劇的姓名寫在導(dǎo)演之前,位列第一行的年代,一部熱映電影的討論,自然不會繞開寫出劇本的編劇。
王先農(nóng)是老實人,劉浩經(jīng)過上次馬曉玲大鬧北影廠之后,倒是沒人敢主動招惹。
可這玩意不缺好心辦壞事的主兒。
牧馬人被不斷的拿去和廬山戀進行對比,某些批判廬山戀的家伙,更是習慣性拿牧馬人作為證據(jù),這里頭的底層邏輯究竟是個怎么回事,別說張紅旗和劉浩了,就是王先農(nóng)一時之間也捋不清楚。
可不耽誤報紙雜志上,有人替這倆電影打擂臺啊。
于是就有好心的同事提醒劉浩和王先農(nóng),你們可以在報紙和雜志上對于一些問題乃至于攻擊,做出適當?shù)幕貞?yīng)。
文化人打嘴仗由來已久,近些年隨著思想的解放,類似的行為也重新變的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