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電影里,林子榮的媽媽就是大反派。
當初寫劇本的時候,劉浩就覺得不對。
他眼下早非吳下阿蒙了,對于劇本和角色,是有一定的理論研究的。
當時寫這個林子榮的母親角色時,劉浩就問來著,這老太太一切行為,和秋霞是不是太過類似了?
都是為了自己的兒子好,所有的矛盾點,其實和這老太太關系不大,她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維護自己那陳世美兒子罷了。
王先農在這方面更加的講究一些,他從林母的角色設定出發(fā),肯定了人家的行為,甚至認為,整個劇本里,林母是最正常的那一個……
當時張紅旗就笑嘻嘻的說,你們說的這些,我都懂,可觀眾不懂啊!
你們寫的劇本,將來拍成了電影,是要給觀眾看的,不是拿來做邏輯研究的,別扯沒用的,繼續(xù)整,但凡有人不哭著離開電影院,就算咱仨失手了!
眼下看來,張紅旗這野路子才是正確的。
看個電影,尤其是苦情戲,哭一場發(fā)泄一下就行了,那點邏輯啥的,留著上數學課的時候用吧,都是稀缺的好玩意,可別特喵浪費嘍!
林母找到秋霞和東東,自然沒按什么好心。
林子榮在秋霞離開之后,轉頭就娶了個香港的富家千金。
林家的生意需要仰仗這位千金小姐的家族,這位小姐嫁入林家之后,地位可想而知。
結果呢,千金小姐體質不行,懷了孩子就流產,壓根坐不穩(wěn)胎。
可偏偏的,她不允許林子榮納妾,對,就是納妾,這電影發(fā)生在解放前,寫劇本之前就商量好的,批判封建社會對婦女的荼毒和殘害。
林家不想斷后,于是就又想起懷孕之后才離開的秋霞。
稍加調查,知道秋霞生下的是個男孩,那更合心意了,林母就帶著人找過來了。
“秋霞,東東和你生活在一起,將來是要出門做苦工的。
你不能為東東提供教育,更不能給他生活上的幫助,甚至他長大成人之后,也會像你身邊的那些人一樣,活的很苦。
都是做母親的,我理解你的心情。
可是為了東東,你也應該放手的。
我們會把東東送去最好的學校,讓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巴拉巴拉,一通忽悠,大略讓觀眾明白,林子榮那花言巧語的本事從誰那繼承來的。
原本死都不愿意和兒子分開的秋霞,在林母的蠱惑下,有所松動。
她自己不識字,一輩子吃苦被人看不起,她知道讀書有多重要,她不想讓東東和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