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清譽能保住,太子占一半功勞。
只聽扶蘇說:
“將軍可知當今天下,哪幾國實力最強?”
吳起自然清楚。
論軍事實力,秦國最強,趙國、燕國次之,已經(jīng)擁有魏武卒許多年的魏國因為懈怠所以稍弱一些,而楚國則剛開始變法還沒徹底崛起尚在吃老本。
剩下的韓國不提也罷,齊國、越國和吳國屬于春秋時期的列國。哪怕他們在春秋時期是能爭霸的一雄,經(jīng)過幾百年的變遷,無論是軍法演變還是兵甲更迭,都稍顯落伍,真打起來容易吃虧。
別看秦國表面上也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實則秦國只有關(guān)中一地如此。其他地盤都是秦王政時期,正是秦國最強的時候。
反觀趙國,趙武靈王現(xiàn)在還沒搞胡服騎射、拉攏代地的強悍兵馬。而且就算它搞了胡服騎射,在沒有大將廉頗和李牧的情況下,還不是被秦國壓著打。
所以這些日子下來,秦國并不急于打壓齊國,反而把目標放在燕國、趙國和楚國頭上。
趙國的強大是客觀的,需要重點針對。
燕國和楚國正在飛速變強,不得不防。但只要挖走樂毅和吳起,再弄掉蘇秦,就能中斷他們的強大之路。
剩下的,暫且都還無需防備。
如今秦國已經(jīng)取得了吳起、挑撥了樂毅、破壞了蘇秦的計謀,然后正準備用經(jīng)濟攻擊趙國和楚國。
之所以放過燕國,主要是燕國的基礎(chǔ)條件太差。它不像楚國那樣,沒了樂毅換個別的將領(lǐng)上去,依然有一定的戰(zhàn)斗力。
燕國沒樂毅就徹底歇菜了。
吳起雖不知秦國的經(jīng)濟戰(zhàn)策略,但他這么一細數(shù)各國行事,突然就意識到秦國的優(yōu)勢比之前各國以為的還要更大。
扶蘇看他明白了,才接著往下說:
“楚國家底豐厚,因而叫國內(nèi)貴族有恃無恐。哪怕明知阻撓變法對楚國百害無利,他們也不放在心上?!?/p>
也是因此,不如楚悼王目光長遠的繼承人對變法也沒那么支持,廢了就廢了,又不是不變法楚國就會一蹶不振。
吳起死后那些年,屈原變法也失敗了,但楚國不還是依舊雄踞長江流域,最后還和秦國對峙了兩三年才被解決嗎?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們有恃無恐。
反觀秦國,變法之前哪有那么大的國土。巴蜀是孝公的兒子惠文王打下來的,義渠等西戎領(lǐng)土是宣太后昭襄王他們拿下的。
孝公變法的時候秦國就巴掌大點,而且秦國積弱多年,算得上是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