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前是個好官啊……這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他自己都快不記得了。
這些年雖然他也沒做傷天害理的事情,但對某些人和事視而不見,也是常有的情況。因為他管不了,他只能袖手旁觀。
漸漸的,他也覺得自己已經墮落了,沒想到長沙王殿下還記得曾經的他。
但佘大人什么都沒說,假裝沒有聽見這些。畢竟他早就習慣了維持現狀,不可能橋松一句話就說動他,讓他起了自首的心思。
橋松也不急,又去找了別人。
第二位是個沒什么野心的尋常小官,為了合群才被迫同流合污的。
橋松如法炮制:
【可惜了,這樣的人如果生在清流官場上,肯定就不會踏錯一步了。如今日日擔驚受怕,想來日子也不好過。】
小官苦笑了一下。
大家都說法不責眾,可是這件事不是絕對的。萬一皇帝想抓一些人立威,又不愿意去動高官,他們這些底層小吏絕對會成為棄卒第一個遭殃。
提心吊膽的日子不好過。
橋松臨走前狀似無意地想到:
【等恩科結束,選出來的新一代進士,肯定會被祖父他們特意關注,不敢受賄。一代代新鮮血液注入大秦,以后的官場風氣肯定就沒這么糟糕了?!?/p>
小官卻覺得渾身發(fā)冷。
以后官場清正了,可是那和他有什么關系呢?即便他可以熬到那個時候,過往做過的事情也會成為案底,遲早有清算的那日。
他命怎么這么差?偏偏早了十年入朝。
橋松接著又去找了幾個不同情況的官員,最后找到幾個野心勃勃的六部侍郎、鴻臚寺少卿、國子監(jiān)祭酒等。
并不是所有高官都是巨貪。
有人眼皮子淺,便會有人目光長遠,愛惜羽毛,不愿意給自己染一身臟。
也會有人家里不缺錢財,便只貪一點好融入群體,敲門磚給過之后就不伸手了。
還有人則為人圓滑聰明,表面上是貪了不少錢財,私下里想法子把賬補了回去。無論是補回庫中,還是用施粥等方式布惠于民,都把賬給平了。
像這些人,他們是不怕清算的。
真要算,也不過是小懲大誡罷了。還會顯得他們在一眾同僚里頭出淤泥而不染,不僅有腦子,還有氣節(jié)。
皇帝定然喜歡這種聰明的臣子。
橋松去轉了一圈回來,沒多久就陸續(xù)聽說侍郎、少卿、祭酒他們輪流進宮去了。想來應該就是去“自首”,順便供出其他同僚的。
重點供出自己的上司,這樣自己不就可以往上升一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