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如做出完全無心皇位的姿態(tài),積極端水,不插手他們的爭奪。誰當上諳班勃極烈就支持誰,只認職位不認人,暗示大家無論你們誰上位我都會是個最好的臣子。
等太祖一脈掐得你死我活不剩幾個,再動手收拾掉他們。
畢竟阿骨打才死沒幾年,金太宗在朝中也沒有積累到足夠的勢力,能支持兒子打壓下所有太祖之子。朝中老人還是懷念阿骨打的,自然會更偏向阿骨打之子。
不等他們自相殘殺到殘局,你還想上位?想什么美事呢。
扶蘇其實不太理解:
“阿骨打怎么把皇位傳給弟弟了?”
當時金太宗也都四十多快五十了,而他的嫡長子還活著。嫡長子又不是什么幼子,那會兒他兒子都出生五年了。
金國皇位更替也就是三年前的事情,離得不遠。
始皇回憶了一下:
“嫡長子似乎是在1121年時,于戰(zhàn)爭中受了傷。三年后死去,當時金太宗繼位剛一年?!?/p>
記載是這樣的,看起來好像是因為受傷的緣故纏綿病榻,所以阿骨打只能被迫放棄兒子。畢竟那會兒遼國危在旦夕,滅遼大業(yè)不能因此耽擱。
但是,什么傷纏綿病榻了三年才死?還恰好在金太宗繼位之后沒多久就死了?
這人傷的時機很恰好,死的時機更恰好。阿骨打死的時候成年兒子不少,偏找個老頭繼位,說沒點貓膩真的很難讓人相信。
說起來,宋太祖也是死的時候有成年兒子,結果皇位到了弟弟手里。
嬴政冷笑一聲:
“兄終弟及,蠻人習俗。”
這種繼承方式最早出自北方游牧族群,而且是非常早期的繼承方式。中原其實也出現過,是在周朝之前。
周以后,因為殷商苦其久矣,就被摒棄了。諸侯國里也只有少數幾國會如此行事,比如宋國,而宋國是很出名的殷商后人。
中原各國乃至中原王朝,一向都是非常鄙夷這種繼承方式的。
因為許多北方族群在兄終弟及的同時,繼承的不僅有首領之位,甚至還有他們的妻妾等,顯得十分野蠻。
大部分王朝即便出現了兄終弟及,也不是明文列入繼承原則中的,而是由于政變才導致的意外情況。
像宋太宗那樣堂而皇之地對外宣稱自家就是要搞兄終弟及,在嬴政等皇帝看來堪稱腦殘。
他也就是運氣好,宋太祖一脈沒出現什么狠人。不然壓根等不到宋真宗上位,就得有人拿這個發(fā)動政變,重新把皇位搶回去。
扶蘇托腮想了想:
“趙光義運氣是挺不錯的,不然高梁河之戰(zhàn)還能叫他逃脫?”
趕著驢車甩開了金國騎兵的追擊,這大概是驢子這個族群最高光的一次了。
突然發(fā)現長公子許久沒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