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任一生疑道。
“或許是境界術越弱越容易引動,又或許是涉及感知能力,也可能是恰好碰了運氣!”
修行到張學舟等人的水準,他們已經不再用‘天賦’這類詞來敷衍,而是真正探尋相關的原因。
“如果你這么說,那我很可能清楚了原因”任一生道:“這或許是他們精神力量足夠強,而境界術水準較低,從而容易獲得這種補缺,而我們想引動這個天人感應的難度就會較高!”
如果張學舟自身也沒成功,又有任無恙和宋思佳連連成功,這很容易讓任一生判別清楚其中的原因。
不是說張學舟和任一生沒有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可能性,而是相較于任無恙等人,他們的幾率會非常低。
任無恙等人當下處于極為偏科的狀態(tài),精神力量高而境界水準低,這也讓任無恙容易感知特殊,從而獲得天人感應的增益。
當然,任無恙所獲得的那點天人感應效果也可以忽略不計。
而張學舟等人引發(fā)天人感應困難,所獲得的效果也必然遠強于任無恙。
“無恙他們在天人感應中只需要獲得一滴水那么大的助力,我們所獲需要的是一盆水,甚至是一缸水”任一生道:“兩者的難度完全不在同一個層次!”
“也就是說修為越高,天人感應的難度會越大,而精神力量越強,實現(xiàn)天人感應的難度又有可能降低!”
如果不是自己另一具身體實現(xiàn)過天人感應,又有董仲舒在踏入唯我境時動用過天人感應的手段,張學舟同樣會懷疑這道能力是否適應于自己。
正是有過對照參考,張學舟才確信天人感應對他們存在作用,甚至會延續(xù)到神通境。
而在唯我境和真我境,這或許需要董仲舒做進一步的修正調整,又或者是他們能根據(jù)內容做進一步的推衍,才能在更高境界時實現(xiàn)可能的天人合一。
一番交流下來,不僅僅是任一生弄清楚了問題,張學舟也清楚了情況。
相較于閉關自我思考反反復復才能驗證的答案,這種交流和案例的插入能讓人更為快速清楚原因。
這也是張學舟為何一直注重同道的原因。
只要修行境界術和術法的人足夠多,他并不會將時間浪費在錯誤的方向上,也能節(jié)約時間為自己爭取到更多機會。
“這個天人感應非常重要,尤其是對處于瓶頸期的人來說,這就是突破瓶頸的利器”任一生道:“這甚至有可能運用到第三序列的瓶頸階段,你們到時可以著重試一試,當然,你們沒有瓶頸是最好!”
“第三序列的基因瓶頸都能破嗎?”任無恙錯愕道:“如果這東西有這么萬能,那我熬那么多年才到第四序列豈不是白熬了!”
“現(xiàn)在為時不晚”任一生道:“你可以在第五序列時的瓶頸尋求推動天人合一,這同樣有可能給你帶來好處,可以讓你更早踏入第五序列,甚至于去追尋第六序列和第七序列!”
張學舟得手天人感應時想到的是尋求境界術突破時借力,而任一生則是開始考慮序列瓶頸時推動,兩者的思路幾乎在同一條線上。
天人感應的適應性確實極廣,除了難于牽引,又或難于掌控節(jié)奏,剩下幾乎都是優(yōu)點。
張學舟最初接觸時就有動心,任一生無疑也動了心。
而且不斷的分析理解下來,任一生只覺自己處于瓶頸的精神強化也看到了一線希望,這甚至給他指引了一條從未想過的精神強化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