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章武二年,曹魏黃初四年(223年),八月。
曹丕與孫權(quán)講合后,留曹休,滿寵鎮(zhèn)守合肥,而后率大軍趕回了洛陽。
剛到洛陽,曹丕就收到兩個噩耗:
太尉賈詡于家中去世,享年77歲;
大都督曹仁自隴右回軍后,也一病不起,日前已病故于長安,享年56歲。
曹丕聞訊,難過的差點當(dāng)場暈厥。
賈詡和曹仁,都是他爹曹操留給他核心班底,國之柱石,朝之重臣,現(xiàn)在一下子失去兩位,怎叫曹丕不痛心疾首(注:正史中,賈詡和曹仁都于223年去世)。
而此時,距東征合肥,已經(jīng)過去了足足五個月。
隴右三郡也已丟失四個多月。
即使曹丕此時盡起大軍前往隴右爭奪三郡,安排十萬大軍所需軍資還得需要一個月,若是安排二十萬大軍所需,則需要兩個月乃至更久。再加上大軍從洛陽趕到隴右,又得耗時一個月。
也就是說,魏軍最快趕到隴右的時間是至少在11月份之后了。
再考慮到去年才興兵三十萬南征劉備,前后耗時三四個月;今年又起二十萬大軍東征孫權(quán),前后耗時五個多月;國再大,也不能經(jīng)受住這樣高頻次高強度的對外戰(zhàn)爭,況且還都是勞而無功的遠征。
曹丕深知,自己代漢稱帝后所建立的威望已經(jīng)所剩無幾,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國中定是人心浮動。必有見風(fēng)使舵的奸臣在尋思如何提前交好勢頭正盛的劉備,為之后留出后路。
所以,這一次征討劉備,大魏必須做好與劉備打持久戰(zhàn)的準(zhǔn)備,還必須奪下隴右,不然在群雄環(huán)伺的局面下,大魏可能真的要二世而亡了。
“眾愛卿,朕欲親征隴右,復(fù)我涼州,不知眾卿可有良策?”
劉燁出列道:“陛下,古人云:攘外必先安內(nèi),今西蜀劉備勢大難制,東吳孫權(quán)急切難圖,遼東公孫恭常懷二心,鮮卑柯比能反復(fù)無常。若要伐蜀,需先平定遼東,再蕩平草原,解除后顧之憂,而后再養(yǎng)兵十年,積蓄國力,如此方可起傾國之兵,與劉備決戰(zhàn)?!?/p>
“………”
又是養(yǎng)兵十年!
這話朕不愛聽!
朕已三十七歲,豈能坐等十年?
還蕩平草原,草原那么好蕩平?大魏大軍一動,柯比能就會遠遁漠北千里,如何蕩平?!
曹丕冷著臉不搭理劉燁,轉(zhuǎn)而看向群臣。
司馬懿出列道:“陛下若西征隴右,臣愿隨軍獻策?!?/p>
“老臣也愿同往。”71歲的司空王朗亦出列附和(現(xiàn)在王朗還是司空,曹睿登基后才封為司徒)。
大魏群臣現(xiàn)在都摸清了曹丕的脾氣,得順著毛捋,不能對著干,畢竟人家才是皇帝,還是個實權(quán)皇帝。劉燁的建議確實是老成謀國之言,但正在氣頭上的曹丕怎可能會聽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