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卻與崔琰下棋,兩人都是嫻靜模樣。
崔琰是袁紹派來的使者,崔琰的同窗孫乾、劉琰、國淵、許慈都靜坐圍觀。
國淵是青州樂安人,他再清高,也高不過孫策舉起來的刀。
哪怕他能躲到外地,可他親友還在青州,所以他成了孫策青州牧州牧的從事。
許慈是南陽人,如今代表劉表一方。
其實劉備一直很受鄭學一脈門生的推崇,隨著劉備入朝,這種影響力達到了巔峰。
如今漢室社稷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趙基攜不世之功已有問鼎之意。
只有傻瓜還會心存期望,從趙基拖延接見朝廷各方使者開始,就注定雙方?jīng)]有了談判的可能性。
不是天子或朝廷不想破格封賞趙基,而是趙基不肯拿出應有的態(tài)度或承諾。
趙基拒絕溝通,這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如果是個正常人,立下這樣的功勛,就該積極與朝廷各方溝通,相互許諾、利益勾兌……反復幾次交流,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現(xiàn)在就怕天子、朝廷豁出臉面要封王,卻被趙基反復辭讓。
問題是趙基辭讓簡單,趙基不受大封大賞,他下面的將校是怨恨趙基,還是怨恨朝廷?
例如張遼,趙基受封王爵,那張遼憑借功勛,怎么也是個三千戶食邑的侯爵;若是趙基辭讓王爵,張遼敢要與平陽侯平列的其他縣侯?
所以劉備一方,以及其他各方使者入朝后得到的共識很簡單,那就是趙基拒絕溝通,是鐵了心把天子、朝廷架到火堆上炙烤。
眾人沉默觀望之下,還是劉備棋力更強,迫使崔琰投子認輸。
兩人各自拾撿棋子,簡雍貼近劉備正要低聲講述,劉備開口:“不必隱瞞,究竟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