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再拜,趙基也不言語,邁步走向陵廟。
廟內(nèi)沒有神像或畫像,更沒有靈牌之類,供桌之后只有一座霸下馱載的石碑,其上是‘百姓’二字。
趙基望著百姓二字,周身內(nèi)外格外清涼。
跟隨入內(nèi)的馬超第一次來這里,看到百姓石碑,他缺乏代入感。
諸葛亮也是第一次來,勉強跟在隊伍最后面,算是擠進了廟內(nèi)。
他八尺二寸的身高在趙基親隨官吏中毫不顯眼,好在百姓石碑足夠高大,諸葛亮也能一眼看清楚上面的兩個字。
百姓二字,基本囊括了陵園內(nèi)的每一位英靈。
哪怕是匈奴、鮮卑、諸羌義從,也在覆蓋范圍之內(nèi)。
趙基解下佩劍,上前七八步就將佩劍放在供桌上,開口:“遼東戰(zhàn)事迫在眉睫,待破除群賊,就有更多人力來增修擴建陵園。若在冥世之中能有所助益,還望列位不要怠慢?!?/p>
說罷,趙基后退七八步,他對親衛(wèi)將高陽龍示意,高陽龍立刻與常茂提著一筐拇指粗的大香上前。
其他人跟隨趙基立在原地靜靜觀看,高陽龍、常茂二人很快點燃一百支大香,插在‘百姓’石碑上預(yù)留的孔眼中,這些大香斜斜向上,燃燒時青煙彌漫,又順著屋頂預(yù)留的小天窗匯流而去,有著一種讓許多人說不出的詭異之感。
上香完畢后,趙基揮手示意,隨行屬吏倒退而出,很快就剩下趙基一人。
他很隨意坐在藺草編織的蒲團之上,也是沒有多少多余的情緒流露。
對于這里的一切,他不會產(chǎn)生什么癡迷、依賴或偏信的想法,來到這里更多的只是想表態(tài),以激勵全軍吏士,降低遼東戰(zhàn)役期間軍中的阻力。
至于更長遠(yuǎn)的東西,趙基也懶得思索。
此時此刻,也就這些蓋棺定論的英烈之士,或許才是值得信任的。
來這里一趟,趙基才能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當(dāng)然了,先來這里祭拜英靈,也是故意晾曬晉陽城內(nèi)那些自命不凡的活人。
用這種辦法,告訴那些人,比起英靈以及背后的軍隊,你們這些活人的價值其實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