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了?!?/p>
趙基言語一聲:“既然他們久有不臣之心,若無詔令犯我河東地界,我自討之。”
賈詡不做點評,只是督促:“還請侍中督促朝廷,征河內諸將子弟為郎。子弟入朝拱衛(wèi)天子者,擢升其官位。這樣一來,天子親征之際,河內一時難有作為?!?/p>
趙基點頭應下,此前也注意到這個事情,只是本能覺得征來一批郎官很難決定河內諸將的集體立場。預感未來極有可能要打一場,顧慮河內郎官入朝后,會泄密,并加速天子與河內方面的聯(lián)絡。
借火災弄死了董昭,斬斷了主要的聯(lián)絡節(jié)點。
再征河內郎官,未免有一種主動幫天子搭梯子,方便天子翻墻逃跑的奇怪感覺。
賈詡又補充說:“河內多有英杰,宜多征衣冠子弟入朝。今天子都安邑,不可荒廢文學之事。也要遣使州郡,征大儒、名士入朝,以興盛太學,培養(yǎng)國家英才。如此四方知朝廷威德,自會敬服。”
先把人弄過來,再說其他。
人越多,安邑朝廷的正統(tǒng)性,影響力就強。
去年年初,天子在長安時行動相對自由,派人發(fā)內庫谷帛賑災,只是這次賑災被李傕打斷,搶走了物資。
天子同時親自到都門前選士,將各種匯聚于此快餓死的士人補為郎官。
雖然很多人考核成績并不理想,但為了避免這些人餓死,能吃一口朝廷的俸祿,天子也就放寬了界限。
基本上識字的人,都一并征為郎官。
雖然這批人在東遷時戰(zhàn)死絕大多數(shù)人,但活下來的人,終究會感念活命之恩。
在救人這方面,天子還是比較積極的。
賈詡提議的關鍵是興復太學,至于征各地衣冠子弟、大儒、名士入朝,早已經(jīng)展開這項工作。
董卓在時,太學還有個框架在。
三輔大亂以來,太學崩散,太學生損失慘重。
趙基聽著也是連連點頭,不管怎么樣,先把架子搭起來。
以后就是許多人跟著皇帝跑了,留下的人也能夠河東受用許久。
河東虎賁想要有更好的發(fā)展,必須補上學歷、學識方面的短板。
只希望趙家的鄉(xiāng)黨、僅有的故吏、姻親能積極影響。
至于明年、后年的規(guī)劃,趙基已經(jīng)不做這方面的規(guī)劃了。
就連現(xiàn)在出謀劃策的賈詡,自己稍稍不留神,可能轉頭就跟著天子跑了。
只希望接下來好好合作……把賈詡的家屬從段煨那里也弄過來。
這家伙一口一個征河內諸將子弟為郎,結果自己從段煨那里跑過來,一個家眷都沒帶……
跟這樣瀟灑的人合作,真的是有點放不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