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央這才想起,面前的姑娘而今是有正經(jīng)官身爵位的。
到這個時候,文央才徹底將杜宣緣視作與他同在官場的官員,而非那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小姑娘。
他神情一正,嚴肅地問道:“你如今身處險地,之后又打算做些什么?”
杜宣緣對文央道:“自是分而擊之。我雖孤身涉險,縣令卻不必為我擔憂。我計必成,屆時北地暗流洶涌,蒼安縣這塊封地才是我最大的依仗?!?/p>
文央聞言,也不再多問杜宣緣是何計策。
他只問:“我又該做些什么?”
幾十載縣令生涯,在蒼安縣這塊瘡痍之地忙忙碌碌,可終究是沒有回天之力,眼睜睜看著轄下如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對于朝廷的那一顆赤忱之心,也在一次次沒有回音的上書中徹底冷卻。
文央暗道:不論繁繁想做什么,哪怕造反,只要她愿意將這片土地帶離困窘之境,自己也愿意追隨左右。
這世上最難捱的事情,莫過于被締造者拋棄,在漠視下,于陰溝中默然腐爛生蛆。
杜宣緣道:“將蒼安縣適齡男子編隊,每月分批集中訓練。我需要一支訓練有素的私兵。舉一縣之力,做到全民皆兵。”
文央心下有種意料之中的沉重。
他點點頭,又問:“可縣中少有行伍出身。此事沒有其中的行家指導,恐怕會亂成一片。”
杜宣緣一笑:“我這不是給縣令送來一位組織有序的行家了嗎?”
“孔力?”文央想到那個一路上相處融洽的年輕人,他對其也頗為賞識,“只是就他一人,恐怕還是不夠?!?/p>
要想做到全民皆兵,絕不是幾個人就能規(guī)劃安排好的。
當初,自蘇勤死后,在杜宣緣和穆駿游的合作下吞了蘇勤的余部。
可皇帝把杜宣緣封去安南軍,也將這支殘軍一并送入江南,因蒼安縣匪患已除,沒有駐扎一軍的必要。
所以時至今日,蒼安縣境內(nèi)不過百人的衙役,維持著一縣的治安。
蒼安縣無將可領練兵之責。
要從別處借人過來協(xié)助操練,文央又恐走漏了風聲,頭一遭密謀造反,到底還是小心謹慎得緊。
杜宣緣卻道:“我會去信給穆旗奔,令他盡快歸還蘇勤舊部?!?/p>
當初把蘇勤余部拱手相讓,她心里就打著響亮的算盤。
蘇勤這些兵匪一窩慣了的殘部,如果沒有重整輕易動用,保不齊里邊埋著什么大雷。
于是杜宣緣腦筋一轉(zhuǎn),當機立斷,直接把蘇勤的兵送給穆駿游做人情,只等他把人訓好了,自己再想辦法要回來。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