兕?
本來曹操說兕的時候,王驍還不清楚這是什么東西?
結(jié)果等他看向籠子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這不是一頭犀牛嗎?。?/p>
華夏境內(nèi)的犀牛是在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滅絕的。
但是按照記載,華夏犀牛的數(shù)量是一直都在減少的。
從商周時期,君王出獵,一次能夠狩獵到十幾頭犀牛,但后來的難見犀牛蹤影。
等到了漢末三國時期,犀牛在北方大地,便已經(jīng)相當(dāng)少見了。
除非是深入一些山林之中,才能見到。
但一般也不會有人沒事吃撐了,去山林深處找犀牛。
畢竟這跟送死沒啥區(qū)別。
南方因為并不是政治中心,甚至于相當(dāng)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都被視作是未開化的地方。
所以犀牛的分布相對要多一些,偶爾還能見到這些陸地第二大的生物存在。
據(jù)說在華夏犀牛有多種不同的稱呼。
比如犀、還有剛才曹操說的兕,以及蒼稚等。
這三種稱呼也都代表著華夏境內(nèi)犀牛的不同品種。
印度犀、蘇門犀和爪哇犀。
印度犀是體型最大的獨角犀牛,身上有一些圓形鼓包,皮膚厚實尋常刀劍難傷,完全就是一個移動的裝甲巨獸。
蘇門犀則是雙角犀,身上除了厚重的皮膚鎧甲外,還有許多的毛發(fā),也是犀牛中體型最小的一種,但壽命很長,能活到四五十歲。
最后的爪哇犀,與印度犀類似,也是獨角犀,但是體型比印度犀小一點,所以又叫做小獨角犀,他的皮膚一眼看去真的就和鎧甲沒什么區(qū)別了,相當(dāng)?shù)暮駥崳瑫r也比其他的犀牛都更是喜水,經(jīng)常會在水中一泡就是一天時間。
而這次孫家送來的便是蘇門犀,也就是雙角犀。
這種犀牛又被稱之為兕,因為他有雙角,從模樣上來說與兕很像。
并且在西游記中,太上老君的坐騎,那頭大青牛也是叫做兕的。
兕這個字從甲骨文開始,一直都差不多是這個模樣,就沒怎么變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