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áng,高,升高。王充《論衡》:“故谷價低昂,一貴一賤矣。”
我們來全面解讀王充《論衡》中的這句關于價格波動的經(jīng)典論述。
原文、注釋與翻譯
·出處:東漢·王充《論衡·治期篇》
·背景:《治期篇》旨在探討社會治亂(治世與亂世)的根源。王充駁斥了當時流行的“天人感應”說,即認為君主的德行會導致祥瑞或災異。他認為社會的治亂與糧食的豐歉直接相關,而糧食的豐歉又是由自然規(guī)律(時數(shù))決定的,與人的德行無關。
原文:
“夫世之所以為亂者,不以賊盜眾多,兵革并起,民棄禮義,負畔其上乎?若此者,由谷食乏絕,不能忍饑寒。夫饑寒并至而能無為非者寡,然則溫飽并至而能不為善者希。故谷價低昂,一貴一賤矣?!?/p>
注釋:
·兵革:兵器和甲胄,代指戰(zhàn)爭。
·負畔:背叛。畔,通“叛”。
·其上:指君主、統(tǒng)治者。
·由:因為。
·谷食:糧食。
·乏絕:匱乏、斷絕。
·希:通“稀”,稀少。
·低昂:指價格的高低波動。昂,高;低,賤。
·一貴一賤:一會兒貴,一會兒賤。這里并非指短期波動,而是指在不同年份、不同收成情況下,糧食價格會呈現(xiàn)貴賤交替的規(guī)律性現(xiàn)象。
現(xiàn)代漢語翻譯:
社會之所以會動亂,不就是因為盜賊眾多,戰(zhàn)爭四起,百姓拋棄禮義,背叛他們的君主嗎?像這樣的情況,是由于糧食匱乏斷絕,人民無法忍受饑寒。饑寒交迫時能不做壞事的人很少,反之,溫飽富足時能不行善的人也很少。所以,糧食的價格時高時低,(隨著收成的好壞)出現(xiàn)貴賤交替的情況。
作者與創(chuàng)作背景
·王充(公元27年-約97年),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東漢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他一生致力于反對宗教神秘主義和目的論,代表作《論衡》核心思想就是“疾虛妄”,即批判一切虛假荒謬的言論。
·《論衡》全書共八十五篇,旨在用理性的、自然主義的觀點解釋世界,是研究漢代思想史的寶貴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