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àn,不明顯的,不公開的。陸游《入蜀記》卷六:“龍門水尤湍急,多暗石?!?/p>
陸游《入蜀記》中關于龍門的這段記載,雖只寥寥數(shù)語,卻生動勾勒出三峽險峻的自然景觀,并深深浸染著作者的人生感悟。下面為您全面解析這句“龍門水尤湍急,多暗石”。
《入蜀記》卷六原文節(jié)選
“二十四日……過龍門。龍門水尤湍急,多暗石。雖無癭癭(yǐng)木,然山樹蔥蒨(qiàn),與江南無異?!蟮肿郧G門、虎牙而上,山形漸高,地勢漸狹,水勢亦漸漲,真可為蜀江之險?!?/p>
原文與注釋翻譯
1。逐句翻譯與現(xiàn)代文解讀
原文白話翻譯與解讀
二十四日(十月)二十四日
過龍門行船經(jīng)過龍門。此處的龍門并非黃河龍門,而是指今天湖北宜昌市的龍門塘,位于西陵峽內(nèi),是古代入蜀航道上的險要地段之一。
龍門水尤湍急,多暗石龍門這一段的水流特別洶涌急促,水下布滿眾多暗礁。這是對龍門地理環(huán)境最核心的描述,寫其水流動態(tài),寫其水下殺機。
雖無癭癭木,然山樹蔥蒨,與江南無異雖然看不到因特殊地形長出的癭瘤樹(一種病態(tài)美的樹木),但山上的樹木青翠茂盛,和江南的景色沒有什么不同。
大抵自荊門、虎牙而上……真可為蜀江之險大體上從荊門山、虎牙灘(宜昌附近長江兩岸對峙的山峰)往上,山形逐漸高聳,江面逐漸狹窄,水勢也越來越大,真可以稱得上是蜀地江流的險要之處了。
2。核心詞匯注釋
·龍門:位于西陵峽段,具體位置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內(nèi)。此地兩岸山崖對峙,形如門戶,江面狹窄,水流湍急,是三峽著名險灘之一。
·湍急:水流迅猛而急促。
·暗石:潛伏在水面以下的礁石。這是航道上的主要危險,船只觸之即毀。
·癭癭木:樹木因病蟲害等原因,在樹干上形成的瘤狀物。有些紋理奇特,常被用作觀賞或制作器具。
·蔥蒨:草木青翠而茂盛的樣子。
·荊門、虎牙:長江出三峽后兩岸對峙的兩座山,位于今湖北宜昌市,古人視之為楚地與蜀地的分界點,地勢險要。
創(chuàng)作背景與作者
1。《入蜀記》的創(chuàng)作背景
·時間與目的:南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陸游被任命為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通判。由于體弱多病,他選擇從家鄉(xiāng)紹興出發(fā),經(jīng)運河、長江,水路入蜀赴任。此行歷時160天,行程數(shù)千里。
·游記體例:《入蜀記》是陸游此行寫下的日記體游記,共六卷。它不僅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更是研究宋代地理、水文、民俗的珍貴史料。
·個人心境:寫《入蜀記》時,陸游45歲。他一生力主抗金,卻屢遭排擠,此次被任命到偏遠的蜀地,內(nèi)心充滿報國無門的苦悶和對前途的憂慮。這種心境影響了他對沿途景物的觀察與描寫。
2。陸游簡介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一生創(chuàng)作詩歌九千余首,其作品以充滿愛國熱情和現(xiàn)實主義精神著稱。而《入蜀記》則展現(xiàn)了他作為一位敏銳觀察者和散文家的才華。
地理環(huán)境詳解
1。龍門的地理位置與地質構造
·宏觀位置:龍門位于長江三峽中的西陵峽段。西陵峽以灘多水急著稱,自古有“西陵灘如竹節(jié)稠,灘灘都是鬼見愁”的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