晻àn,暗?!稘h書·元帝紀》:“陰陽未調(diào),三光晻昧。”
我們一同來解讀《漢書·元帝紀》中這句深刻反映中國古代“天人感應”思想的詔書之言。
一、原文、注釋及翻譯
1。原文節(jié)選
此句出自漢元帝在位初期(公元前48年)下發(fā)的一道表達自我批評與憂懼的詔書:
(永光元年春正月)詔曰:“朕承先帝之圣緒,獲奉宗廟,戰(zhàn)戰(zhàn)兢兢。間者地數(shù)動而未靜,懼于天地之戒,不知所繇。方田作時,朕憂蒸庶之失業(yè),臨遣光祿大夫褒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存問耆老、鰥、寡、孤、獨、困乏、失職之民,登延賢俊,招顯側陋,因覽風俗之化。
相、守二千石誠能正躬勞力,宣明教化,以親萬姓,則六合之內(nèi)和親,庶幾虖無憂矣。書不云乎?‘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又詔曰:“蓋聞明王在上,忠賢布職,則群生和樂,方外蒙澤。今朕晻于王道,夙夜憂勞,不通其理,是以陰陽未調(diào),三光晻昧。元元大困,盜賊并興,是皆朕之不明,政有所虧。咎至于此,朕甚自恥。為民父母,若是之薄,謂百姓何!”
2。注釋
·陰陽未調(diào):
·陰陽:中國古代哲學核心概念,代表宇宙中兩種相反相成的基本力量。在此處,主要指自然界的一切對立統(tǒng)一現(xiàn)象,如寒暑、晝夜、晴雨等。
·未調(diào):不調(diào)和,失去平衡。
·三光晻昧:
·三光:指日、月、星辰。
·晻昧:晻,同“暗”。昧,昏暗不明。指日月星辰的光輝昏暗不明。
·朕:皇帝自稱。
·晻于王道:晻,同“暗”,不明。對古代圣王的治國之道感到昏昧不明。
·元元:百姓,庶民。
·咎:過失,罪責。
3。翻譯
(漢元帝)又下詔說:“我聽聞,賢明的君主在位,忠臣賢士各司其職,那么萬物生靈就能和睦安樂,邊遠之地也能蒙受恩澤。如今我對于圣王之道昏昧不明,日夜憂慮勞神,未能通曉其真諦,因此導致陰陽二氣失去調(diào)和,日月星辰昏暗無光。百姓生活極其困苦,盜賊四處蜂起,這都是因為我不夠賢明,政教有所缺失。過失導致這樣的局面,我感到非常羞愧。作為百姓的父母,竟如此失職,拿什么向天下百姓交代呢!”
二、故事背景與寓意闡釋
1。歷史背景:西漢中期的困境
·漢元帝(公元前75年—前33年)是西漢的第十一位皇帝,他即位時,西漢王朝已走過鼎盛的“昭宣中興”,開始顯露出衰敗的跡象。
·他統(tǒng)治時期,天災頻發(fā)(如地震、日食),外戚和宦官勢力開始坐大,土地兼并問題日益嚴重,導致民不聊生,“盜賊并興”。
·漢元帝本人性格柔仁,好儒術,但在實際政治上卻顯得有些優(yōu)柔寡斷。
2。思想背景:“天人感應”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