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廣國雖遇火災(zāi)卻大難不死,后來封侯,福澤綿長。
淮南王劉安在漢廷肆意奢侈,最終憂患而死,絕了后嗣。
顏駟歷事三朝,年老不遇,直到漢武帝時才被提拔。
董賢年少封侯,權(quán)傾朝野,甚至僭用帝王墓道,最終不得善終。
這些事例都說明,禍福相互依存,反復(fù)無常,沒有定所?!虼?,不要被世俗所牽累而迷惑自己,應(yīng)思考各種憂患而自我警醒。上天監(jiān)臨非常明察,會輔助誠心、保佑仁德之人。
第五段:神游天外,最終回歸
我仰起頭遙望,神魂悵惘若失。感到人世狹隘蔽塞,我將向北度越,盡情遨游。
(此處即此節(jié)講的著名段落)行走在皚皚的積冰之上啊,清冽的泉水凍結(jié)不流。寒風(fēng)凄冷長驅(qū)而至啊,拂過山洞呼嘯颼颼。玄武神龜縮進甲殼,騰蛇蜿蜒蜷曲自糾。魚兒斂鱗而凝凍于冰中,鳥兒棲宿樹枝卻失去柔條。我坐在北極的太陰幽室,感慨嘆息,愁緒倍增。
于是,我追尋到恍惚幽冥的地底,超越無形的境界向上浮升。走出西方密山的幽暗荒野,不識路徑之所從。催促燭龍神掌執(zhí)火把,經(jīng)過鐘山而中途休息。俯瞰瑤溪的赤岸,憑吊被殺的祖江之神。到銀臺拜訪西王母,獻上玉芝療饑。西王母頭戴玉勝欣喜非常,卻仍怪我為何來遲。載上太華山的玉女,召來洛水女神宓妃。她們都是那樣嫻靜美好,又在人間翩翩起舞。雖然容貌艷麗,贈我美玉,但我志趣浩蕩,并不欣喜。二位女神因不被接納而悲傷,一同詠詩清歌。歌中唱道:“天地交融,百花含苞。鳴鶴交頸,雎鳩和鳴。處女懷春,心神蕩漾。你這賢明之人,為何將我遺忘得如此徹底!”
我來不及應(yīng)答她們的歌賦,急忙整頓車駕繼續(xù)前行?!医虚_天帝的守門人,打開宮門,在瓊宮拜見了天皇。聆聽天庭的《廣樂》九次奏響,心情舒展而歡欣。考察治亂于音律,意在思慮起始與終結(jié)。只怕安樂過度而無節(jié)制,擔(dān)憂樂極生悲。素女撫弦余音裊裊,黃帝樂師大容告誡說“要謹記”。我既防止了心意過度而靜定心志,趁著我還有閑暇,繼續(xù)翱翔。
第六段:歸依本志,堅守德義
(在經(jīng)歷了極致的天外神游后,詩人驀然回首)
我憑依開陽星俯視人間,望見故鄉(xiāng)云色蒼茫。悲傷于離群索居的勞心,情意憂郁而思念故土。魂魄依依不舍,屢次回顧,馬匹也倚著車轅徘徊不前。雖然神游娛樂可以暫且忘憂,但內(nèi)心的愁思與眷戀怎能忘懷?
于是,我拋棄往日的逸樂,收斂放逸的遠游之心。重整我當(dāng)初的服飾,衣袂飄飄,佩玉長長。我的服飾文采煥爛,華美紛繁,隨風(fēng)飄揚。我駕馭著“六經(jīng)”的珍寶之車,在“道德”的平林中遨游。編織典籍作為羅網(wǎng),驅(qū)遣儒家、墨家作為擒獲的禽鳥。玩味陰陽的變化,吟詠《雅》《頌》的德音。贊美曾皙“歸耕”之志,仰慕歷山(舜耕處)的高峻。我愿持守夙志,始終如一,從不動搖。日夜警惕,如臨危境,反省過失,唯恐自身未能整飭。如果內(nèi)心確實端正坦直,即使無人了解我,我也毫不愧疚。默守?zé)o為,凝聚心志,與仁義自在逍遙。不出門戶而知天下事,何必遠行奔波而勞苦?
尾聲(系曰):
天地長久,歲月不居。等待黃河水清,空懷憂愁。(原想)愿遠游度世以自娛,上天下地,行蹤無常,窮極六合。超越騰躍,隔絕世俗,飄搖神舉,恣意所往。然而,登天無路,仙人難求;像《柏舟》詩中的君子,心中憂悶難以高飛。仙人赤松子、王子喬高踞世外,誰能與他們不離不棄?凝聚精神遠游,卻使內(nèi)心離析。我回轉(zhuǎn)心志歸來,追隨玄圣之道。我已獲得了我的追求,還有什么可思慮的呢!
二、文中所用故事及其寓意解析
《思玄賦》大量運用神話、歷史典故,其寓意核心在于“探索”與“回歸”。
故事意象類別典型例子寓意
神話游仙蓬萊、瀛洲、西王母、燭龍、扶桑、昆侖象征對現(xiàn)實困境的超越與對精神出路的尋求。這是屈原“求女”傳統(tǒng)的延續(xù),代表對理想(明君、美政、真理)的追尋。
歷史典故(吉兇無常)牛哀化虎:兄不識弟,反被吞噬。鱉令尸亡:死而復(fù)生,反得帝位。竇廣國遇火:大難不死,后福無窮。淮南王劉安:驕奢一時,終遭滅族。顏駟不遇:三朝不遇,老始見用。董賢封侯:少年得志,終致禍殃。集中體現(xiàn)了張衡的核心困惑:吉兇倚伏,幽微難明。說明世事難料,命運無常,傳統(tǒng)的善惡報應(yīng)觀并非絕對,表達了作者在混亂政局下的深深憂懼與迷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精彩內(nèi)容!
自然險境“行積冰之硙硙兮,清泉冱而不流”北極嚴寒,萬物凝固。象征作者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的嚴酷、冰冷與壓抑,以及人才被凍結(jié)、抱負無法施展的困境。
儒家典范追隨大禹、仰慕舜帝、佩戴禮義、御六藝之車。代表張衡內(nèi)心的根基和真正的歸宿。無論神游多遠,最終的精神支柱仍是儒家倡導(dǎo)的道德、學(xué)識與仁義。
最終選擇“不出戶而知天下兮,何必歷遠以劬勞?”“回志朅來從玄謀”這是全賦的點睛之筆。寓意著從外在的求索(游仙、問卜)轉(zhuǎn)向內(nèi)在的修養(yǎng)。所謂的“玄”,不再是虛無縹緲的神仙之道,而是植根于經(jīng)典和道德的玄遠智慧。這是一種在亂世中保全名節(jié)、安頓心靈的理性選擇。
總結(jié)寓意:
《思玄賦》通過一場瑰麗而彷徨的精神漫游,最終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黑暗混亂、吉兇難測的現(xiàn)實世界中,個體無法通過逃避或外在的尋求(無論是神仙、占卜還是遠游)獲得真正的安寧。真正的出路在于“反求諸己”,即回歸到對內(nèi)在德性的堅守、對先哲智慧的鉆研以及對“道德”和“仁義”的信奉之上。這既是張衡作為科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的理性精神的體現(xiàn),也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在困境中“窮則獨善其身”的最高境界。
以上解讀希望對您理解張衡的《思玄賦》和張衡本人及學(xué)習(xí)中國文化有幫助。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xiakezw。com)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