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覇)bà,稱霸。諸葛亮《草廬對》:“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注意】在古代,“霸”沒有蠻橫不講理的意義。
我們來詳細解讀諸葛亮《草廬對》(又稱《隆中對》)中“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這一典故。
一、故事原文、注釋及翻譯
原文(節(jié)選):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注釋:
·已來:以來。
·跨州連郡者:占據幾個州郡的軍閥。
·挾天子而令諸侯:控制皇帝,用皇帝的名義號令各地諸侯。
·爭鋒:爭強爭勝。
·國險而民附:地勢險要,百姓歸附。
·用武之國: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
·帝室之胄:皇族的后代(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
·巖阻:險要的關隘。
·內修政理:對內整頓政治。
·簞食壺漿:用籃子盛著飯,用壺盛著漿(飲品)。形容百姓踴躍犒勞軍隊。
·霸業(yè):在這里指稱霸天下的功業(yè),即復興漢室、統(tǒng)一天下的偉業(yè)。
現代翻譯:
諸葛亮回答說:“自從董卓作亂以來,天下豪杰紛紛起兵,占據州郡的人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望低微,兵力也少,但是他最終卻能打敗袁紹,由弱變強,這不僅是因為天時有利,也是在于人的謀略。如今曹操已經擁有百萬大軍,挾持著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直接爭鋒。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經了三代,地勢險要,民心歸附,又有賢能之士為他效力,對于他,只能作為外援而不可以圖謀奪取。荊州北面依據漢水、沔水,南面可以直達南海,東面連接吳郡、會稽,西面通向巴郡、蜀郡,這是一個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但是它的主人劉表卻守不住,這大概是上天用來資助將軍您的,將軍您可有這個意思嗎?益州地勢險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產豐饒的天然寶庫,漢高祖劉邦就是憑借這里成就了帝業(yè)。如今的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威脅著他,雖然百姓富裕,地方富足,但他卻不知體恤愛惜,有智慧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明君。將軍您既然是漢室皇族的后代,信義聞名于天下,又能夠廣納英雄,求賢若渴,如果能夠同時占據荊州和益州,守住那些險要的關隘,西面與各戎族和好,南面安撫夷族和越族,對外與孫權締結盟好,對內修明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fā)生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向中原的宛城、洛陽一帶進軍,將軍您則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到時候,老百姓誰能不簞食壺漿地前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做到這樣,那么稱霸天下、復興漢室的大業(yè)就可以成功?!?/p>
二、典故背景
1。時代背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后統(tǒng)一北方,孫權繼承父兄基業(yè)穩(wěn)固江東,而劉備雖有關羽、張飛等萬人敵的猛將,卻屢戰(zhàn)屢敗,沒有固定的根據地,前途迷茫。
2。人物背景:劉備當時依附于荊州劉表,深感自己抱負難以施展,經徐庶推薦,他三顧茅廬,拜訪隱居在南陽隆中的諸葛亮,尋求天下大計。
3。對話性質:《草廬對》是諸葛亮為劉備量身定做的頂級戰(zhàn)略規(guī)劃。它清晰地分析了天下大勢,確定了戰(zhàn)略目標(興復漢室),指出了主要敵人(曹操),團結了可爭取的力量(孫權),規(guī)劃了戰(zhàn)略步驟(取荊益、固根基、待時機、圖北伐),并預見了戰(zhàn)略前景。這是一次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著名戰(zhàn)略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