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q0v9l"><label id="q0v9l"></label></tr>

        <td id="q0v9l"><ruby id="q0v9l"></ruby></td>
        1. <table id="q0v9l"><option id="q0v9l"></option></table>
          <acronym id="q0v9l"></acronym>
        2. <acronym id="q0v9l"><label id="q0v9l"><listing id="q0v9l"></listing></label></acronym>
            <table id="q0v9l"></table>
          1. <pre id="q0v9l"><strong id="q0v9l"><xmp id="q0v9l"></xmp></strong></pre>

            黑巖小說

            黑巖小說>關于古代漢字故事 > 第3章 第117 案àn案賢圣之言上下多相違(第1頁)

            第3章 第117 案àn案賢圣之言上下多相違(第1頁)

            案àn,考察,核實。王充《論衡·問孔》:“案賢圣之言,上下多相違。”(相違:互相矛盾。)

            我們對王充《論衡·問孔》中“案賢圣之言,上下多相違”這一核心論點進行詳細的解讀。

            一、原文、注釋及翻譯

            1。原文節(jié)選

            “案賢圣之言,上下多相違”是《論衡·問孔》篇的開篇論點之一,王充在提出此觀點后,列舉了大量具體例子來證明。其中一例是關于孔子對待弟子公冶長和南容的論述:

            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圣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夫賢圣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時人不知難;或是,而意沉難見,時人不知問。案賢圣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學者,不能知也。

            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吾與汝俱不如也?!笔琴t顏淵,試以問子貢也。

            問曰:孔子所以教者,禮讓也。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孔子笑之。使子貢實愈顏淵,孔子問之,猶曰不如;使實不及,亦曰不如。非失對欺師,禮讓之言宜謙卑也。今孔子出言,欲何趣哉?使孔子知顏淵愈子貢,則不須問子貢。使孔子實不知,以問子貢,子貢謙讓,亦不能知。使孔子徒欲表善顏淵,稱曰“賢哉回也”,則足以矣,不必定須問子貢而后知其賢也。曰:“汝與回也孰愈?”曰:“弗如也?!比粍t皆有不如之辭,何謂有勝負之論乎?

            2。注釋

            ·案:考察,核查。

            ·賢圣:此處主要指儒家尊奉的圣人,如孔子、孟子。

            ·相違:互相違背,前后矛盾。

            ·相伐:伐,攻擊。此處指文章前后自相抵觸。

            ·倉卒:同“倉促”,匆忙。

            ·難問:難,駁難,質疑。問,追問,請教。

            ·愈:勝過,更好。

            ·趣:意向,目的。

            3。翻譯

            (王充說)當今的儒生學者,喜歡迷信老師(的說法)并認為古代的一切都是對的,認為圣賢所說的話都沒有錯誤,專心一意地講習學習,卻不懂得提出辯駁和疑問。圣賢們動筆寫文章,雖然經(jīng)過周詳細致的思考,還不能說完全符合實際,何況是倉促之間說出來的話,怎么能全都正確呢?既然不能全都正確,當時的人卻不懂得去辯駁;或者有時候說得對,但意思隱晦難以理解,當時的人也不懂得去追問。(我)考察圣賢的言論,發(fā)現(xiàn)他們前后多有互相矛盾之處;他們的文章,前后也多有自相抵觸的地方。當今的學者,卻不懂得這一點。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相比,誰更強一些?”子貢說:“我怎敢和顏回相比?顏回聽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笨鬃诱f:“是不如他啊,我和你都不如他?!保ㄟ@本來是)孔子認為顏淵賢能,并用這個問題來試探子貢。

            (王充)質問說:孔子用來教導人的是禮讓。子路說“治理國家要依靠禮,但他說話不謙讓”,孔子就譏笑他。假使子貢確實比顏淵強,孔子問他,他尚且要說自己不如;假使確實比不上,也當然會說不如。這并非回答失實欺騙老師,而是按照禮讓的規(guī)范應該說謙卑的話。如今孔子說這話,是想達到什么目的呢?如果孔子知道顏淵勝過子貢,那就不需要問子貢。如果孔子確實不知道,因而去問子貢,子貢謙讓,結果還是不能知道(誰更強)。如果孔子只是想表彰顏淵的優(yōu)點,稱贊一句“顏回多么賢德?。 ?,那就足夠了,沒有必要一定要通過問子貢然后才知道顏淵的賢能。(現(xiàn)在卻問:“你和顏回誰更強?”(子貢答:)“不如他。”既然兩人都有“不如”的言辭,哪里還能分出勝負高下的結論呢?)

            二、創(chuàng)作背景

            1。作者王充與《論衡》

            ·王充(公元27年—約97年),東漢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他出身寒門,一生仕途不順,主要精力用于著述。他的思想極具批判精神,不盲從權威。

            已完結熱門小說推薦

            最新手机av一区二区三区_一级毛片在线_国产欧美激情视频免费看

                  <tr id="q0v9l"><label id="q0v9l"></label></tr>

                  <td id="q0v9l"><ruby id="q0v9l"></ruby></td>
                  1. <table id="q0v9l"><option id="q0v9l"></option></table>
                    <acronym id="q0v9l"></acronym>
                  2. <acronym id="q0v9l"><label id="q0v9l"><listing id="q0v9l"></listing></label></acronym>
                      <table id="q0v9l"></table>
                    1. <pre id="q0v9l"><strong id="q0v9l"><xmp id="q0v9l"></xmp></strong></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