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曰不可:輕率說不可。覆背:反過來。善詈:大罵。
匪予:非我之過。作爾歌:為你們作此歌。
翻譯:
百姓未能安定,主要因盜寇橫行。
輕率說不可行,反過身來大罵。
雖說非我之過,我仍為你們作此歌!
三、創(chuàng)作背景
1。歷史背景:
此詩傳為周厲王大臣芮良夫所作。周厲王暴虐,推行嚴苛政策(如“專利”政策壟斷資源),又禁止百姓批評朝政(“弭謗”),導致民怨沸騰,社會動蕩,最終引發(fā)“國人暴動”。
2。詩人意圖:
芮良夫借詩諷諫,以“桑樹”喻國家,言其本可枝葉繁茂(“菀彼桑柔”),但因過度采伐(“捋采其劉”)而凋零,使百姓困苦。詩中“溯風”之喻,直指在暴政下舉步維艱、窒息的生存狀態(tài)。
四、現(xiàn)實意義
1。個人層面:逆境中的無力感
詩句精準刻畫了人在強大阻力前(如職場壓力、社會困境)的窒息感。它讓今人共鳴:當個體努力在逆風中寸步難行時,并非自身無能,而是環(huán)境使然,從而引發(fā)對生存狀態(tài)的反思。
2。社會層面:批判苛政與權力濫用
“溯風”暗喻倒行逆施的統(tǒng)治政策。如某些領域形式主義泛濫、制度性障礙,讓民眾如逆風行走。此句警示當政者:政策若違背民心,必將使社會活力窒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3。哲學啟示:對“勢”的思考
中國哲學強調(diào)“順勢而為”。逆風而行即違逆大勢,必然“孔僾”。這啟發(fā)我們:
個人:在不可抗力前,有時需保存實力而非硬闖。
組織:政策制定需順應民心所向,避免制造“人造逆風”。
4。文學與情感共鳴
該句以極簡比喻傳遞極復雜情緒,成為后世表達“舉步維艱”的經(jīng)典意象,如杜甫“艱危氣益增”、魯迅“碰壁”之感,皆與其一脈相承。
五、總結
“如彼溯風,亦孔之僾”不僅是對周厲王暴政的血淚控訴,更超越時代,成為所有在逆境中掙扎的個體與群體的共同心聲。它提醒我們:
對個體:理解困境的系統(tǒng)性根源,避免自我苛責。
對管理者:必須傾聽民間呼聲,消除那些讓人民“窒息”的“逆風”。
這句古老的詩句,如同一面穿越三千年的鏡子,照見每一個時代的困境與不屈。
六、文章欣賞
《芮良夫:穿越三千年風雨的孤獨諫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