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使命:劉備派諸葛亮出使東吳,目的是與孫權結成聯(lián)盟,共同抗曹。
·對話情境:當時,東吳以張昭為首的文官集團被曹操的聲勢嚇倒,極力主張投降。孫權本人雖不甘心,但面對強大的軍事壓力和內(nèi)部投降派的聲音,內(nèi)心十分猶豫和苦悶。
·激將法的運用:諸葛亮準確地把握了孫權作為一方雄主的自尊心。他并沒有一味地哀求結盟,而是先分析了曹操的強勢和劉備的困境,然后話鋒一轉,給孫權提出了兩個看似極端的選擇:
1。如果能打,就早下決心打。
2。如果不能打,就干脆早點投降(“何不案兵束甲”)。
·效果:這句話極大地刺激了孫權,他反問道:“那劉豫州為什么不投降呢?”諸葛亮順勢回答,以劉備皇室后裔、英雄蓋世寧死不屈的氣節(jié)來進一步激發(fā)孫權的斗志。最終,孫權下定決心,拔刀砍向奏案,說:“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從而奠定了孫劉聯(lián)盟的基礎,并贏得了赤壁之戰(zhàn)的輝煌勝利。
三、寓意與闡釋
“何不案兵束甲”這句話,在諸葛亮的策略中,具有深刻的寓意:
1。高超的談判技巧與心理洞察: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勸降,而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激將法。諸葛亮深知,對于孫權這樣有雄心且年輕的君主,直接懇求聯(lián)盟會讓他看輕自己一方。相反,用尖銳的選項(要么戰(zhàn),要么降)逼其表態(tài),反而能激發(fā)他的自尊和豪情,讓他自己做出抗爭的決定。
2。打破猶豫,促進行動:這句話直指孫權“外托服從之名,而內(nèi)懷猶豫之計”的核心矛盾。它揭示了在關鍵時刻,猶豫不決、首鼠兩端是最大的危險。它迫使孫權必須直面現(xiàn)實,停止空想,在“戰(zhàn)”與“和”之間做出明確的戰(zhàn)略抉擇。
3。對實力與決心的考量:這句話背后是對孫吳集團實力的一個評估和拷問。它等于在問孫權:“你究竟有沒有與曹操一爭高下的實力和決心?”它將問題的本質(zhì)從“要不要打”轉移到了“你有沒有能力打”和“你敢不敢打”上。
四、現(xiàn)實意義
這個故事和這句話,對于今天的我們,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有重要的啟示:
1。面對困境的決策力:在個人發(fā)展或企業(yè)管理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強大的競爭或嚴峻的挑戰(zhàn)。此時,最忌諱的就是像早期的孫權一樣“內(nèi)懷猶豫之計”?!昂尾话副住碧嵝盐覀?,必須審時度勢,明確自己的目標和實力,然后做出果斷的決策——要么全力以赴地競爭,要么及時調(diào)整戰(zhàn)略,甚至放棄。長時間的猶豫只會錯失良機,導致“禍至無日”的后果。
2。溝通的藝術:諸葛亮的激將法是一種高超的溝通智慧。它告訴我們,在說服他人(尤其是地位較高或有主見的人)時,有時單刀直入、點破利害關系,比迂回乞求更有效。關鍵在于洞察對方的真實需求和心理痛點,用恰當?shù)姆绞郊ぐl(fā)其內(nèi)在動力。
3。對“投降”的辯證看待:“案兵束甲”在文中是投降,但在現(xiàn)實語境中,可以理解為一種戰(zhàn)略性的退卻或轉型。并不是所有的堅持都是正確的,當方向錯誤或?qū)嵙沂鈺r,暫時的“案兵束甲”——停下腳步、重新積蓄力量、轉換賽道,可能是一種比盲目硬扛更明智的選擇。這體現(xiàn)了戰(zhàn)略靈活性的重要性。
結論:
“何不案兵束甲”不僅是一句改變了歷史進程的問話,更是一種關于抉擇、勇氣和策略的永恒拷問。它告誡我們,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必須停止空想,直面現(xiàn)實,依據(jù)自身的實力和理想,做出清晰而果斷的決策,并為之承擔全部責任。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xiakezw。com)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