謷ào,通“傲”。傲慢?!肚f子·天地》:“謷然不顧?!?/p>
我們將對《莊子·天地》中的“謷然不顧”這一核心意象進行深入的解析。
一、原文、注釋與翻譯
原文節(jié)選(《莊子·天地》篇):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fēng),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
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亂自此始矣。夫子闔行邪?無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顧。
注釋:
·謷然不顧:此四字是后世對原文情境的概括與提煉,精準(zhǔn)地捕捉了伯成子高當(dāng)時的神態(tài)?!爸挕保è)此處意為高傲、超然、不屑一顧的樣子?!安活櫋奔床换仡^,不理睬。
·伯成子高:傳說中的隱士,喻指得道的隱者。
·下風(fēng):下方,表示禹對伯成子高的尊敬。
·不賞而民勸:無需獎賞,百姓自然勤勉。
·闔行邪:為什么不走開呢?“闔”同“何”。
·無落吾事:不要耽誤我的事?!奥洹保⒄`,妨礙。
·俋俋(yìyì):專心致志耕作的樣子。
翻譯:
堯治理天下時,伯成子高被立為諸侯。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伯成子高便辭去諸侯之位,回鄉(xiāng)耕種。禹前去見他,他正在田野里耕作。禹快步走到下方的風(fēng)口,站著問道:“從前堯治理天下,您被立為諸侯。堯傳舜,舜傳我,您卻辭去諸侯而來耕種。請問,這是什么緣故呢?”
子高說:“過去堯治理天下,不行賞罰而百姓自然向善,不施刑罰而百姓自然敬畏。如今你施行賞罰,百姓卻不仁愛,德行從此衰敗,刑罰從此建立,后世的禍亂就要從此開始了。你怎么還不走開呢?別耽誤我的事!”說完,便專心致志地耕地,頭也不回,一副超然物外、不屑一顧的神情。
二、創(chuàng)作背景與思想脈絡(luò)
1。批判“德衰刑立”的歷史觀:此段故事處于莊子學(xué)派對“由無為而治墮入有為而治”的歷史批判框架中。莊子認(rèn)為,堯舜時代是“無為而治”的黃金時代,而大禹建立夏朝,標(biāo)志著“賞罰”等強制性政治手段的開始,是“道”的墮落。伯成子高的抉擇,是對這一歷史轉(zhuǎn)折的徹底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