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空的宏大與個人的渺?。?/p>
開篇“大江東去,浪淘盡”將時間與空間無限拓展,在歷史的洪流中,再偉大的英雄也終將逝去。這為全詞奠定了蒼涼而深沉的基調。
結尾“人生如夢”的慨嘆,正是在這種宏大時空背景下,對個體生命短暫的深刻體悟。
2。歷史之“豪”與個人之“悶”:
詞中極力渲染赤壁的壯麗景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和周瑜的少年得志、功成名就(“雄姿英發(fā)”“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是歷史之“豪”。
而詞人自己卻是“早生華發(fā)”、功業(yè)無成,被貶閑居,形成鮮明對比。這是個人之“悶”。
3。悲憤的升華與精神的超越:
這首詞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沒有停留在悲憤和感傷之中。蘇軾通過“人生如夢”的哲思,將個人的失意與永恒的江山明月融為一體。最后“一尊還酹江月”的舉動,是一種與歷史、與自然達成和解的姿態(tài)。他從無盡的愁緒中跳脫出來,達到了一種曠達、超脫的精神境界。
總結:《念奴嬌·赤壁懷古》不僅是一首懷古詞,更是一曲深刻的生命詠嘆調。它將對歷史的憑吊、對英雄的向往、對自身命運的感慨,全部融入壯闊的自然景象之中,最終升華為對宇宙和人生的哲學思考,完美地展現(xiàn)了蘇軾豪放詞風與曠達胸襟的極致。
蘇軾的《題西林壁》是一首蘊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篇,以其精煉的語言揭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普遍真理。
一、全文與注釋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西林:指江西廬山的西林寺。
題:題寫,書寫。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是南北走向,故“橫看”即從山的東西方向看。
側:從側面看。
緣:因為。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二、白話翻譯
從正面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它又成了巍然聳立的險峰。
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等不同角度去看,廬山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各不相同。
之所以無法認清廬山真正的樣貌,
是因為我自己正身處在這座深山之中啊。
三、創(chuàng)作背景
1。時間與經(jīng)歷:
此詩寫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今湖北黃岡)貶所調往汝州(今河南臨汝)任職,途中他特意繞道江西,與友人同游廬山。在暢游十余日,遍覽山中勝景之后,他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并題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2。心境轉變:
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和被貶黃州四年的沉重打擊。在黃州期間,他完成了思想上的重要蛻變,從政治的失意中解脫出來,轉向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索。游覽廬山,正是他這種新心境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