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bā,【巴蛇】傳說中的一種大蛇?!渡胶=?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巴蛇食象?!?/p>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中關(guān)于“巴蛇食象”的記載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一個極具沖擊力的片段,其原文雖簡短,卻蘊含豐富的文化意象。
原文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
“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p>
注釋
1。巴蛇:傳說中生于南方巴地的巨蛇,亦與《海內(nèi)經(jīng)》“朱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相呼應(yīng)。
2。三歲而出其骨:形容巨蛇吞象后需三年時間消化,才排出象骨。“三歲”為虛指,強調(diào)過程漫長。
3。君子服之:服,佩戴或使用。指君子若取象骨佩戴或入藥。
4。無心腹之疾:喻指象骨具有祛除心腹疾病的神奇功效。
翻譯
巴地的巨蛇能吞食大象,吞下后需三年才能消化并排出象骨。君子若將這種象骨佩戴在身上,便可免于心腹疾病的困擾。
故事創(chuàng)作背景
1。地理與部族記憶
“巴蛇”可能源于古代巴地(今川東、鄂西)部落的圖騰傳說。當?shù)囟囹?,古人通過夸張想象,將蛇的吞噬能力神化,形成“食象”的異獸形象,折射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
2。神話體系的構(gòu)建
《山海經(jīng)》成書于戰(zhàn)國至漢代,融合了中原與邊疆的異聞。巴蛇與“修蛇”“燭龍”等形象一脈相承,共同構(gòu)成先秦神話中對巨型生物的想象,反映古人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3。屈原《天問》的佐證
屈原在《天問》中寫道:“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說明戰(zhàn)國時期“巴蛇食象”的傳說已廣泛流傳,成為文人思考自然奧秘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