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聯(lián)現(xiàn)代翻譯】
想我年輕時便已厭倦了官場的束縛,
如今人到中年,卻有愧地出任(宣城)這一顯要官職。
作者與創(chuàng)作背景
1。作者:謝朓——“山水詩”的集大成者
謝朓(464-499),字玄暉,南朝齊杰出的山水詩人。他與謝靈運并稱“二謝”(謝靈運為“大謝”,謝朓為“小謝”)。他的詩風清新流麗,意境優(yōu)美,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深遠影響。李白是其頭號“粉絲”,曾寫下“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以示崇敬。
2。創(chuàng)作背景:一次調(diào)職的離別
此詩作于公元495年(齊明帝建武二年)。當時,謝朓將從宣城太守任上被調(diào)往湘州任職。“忝役”意為“有愧于此役”,是謙辭。他即將離開已經(jīng)建立起深厚感情的宣城,心中充滿不舍、愧疚與對前途的迷茫,故寫此詩與宣城吏民告別。
3?!叭A奧”之指:宣城太守
宣城(今安徽宣城)在當時是京畿重地,地處要沖,地位非常重要。出任宣城太守,是謝朓仕途上的一個高峰。因此,他稱之為“華奧”。
核心寓意與深刻情感
“薄晚忝華奧”這句詩,蘊含了多重復雜的情感與寓意:
1。謙遜的表白(“忝”):這是古代士大夫在提及自身官職時的標準謙辭,體現(xiàn)了儒家文化中自謙、克己的修養(yǎng)要求。它向宣城吏民傳達了一個信息:我并無德能,承蒙諸位不棄。
2。人生的遲暮感與滿足感(“薄晚”):
·時間上的緊迫:一個“晚”字,道出了詩人對年華老去的感知。在動蕩的南朝,仕途險惡,能在此“薄晚”之年身居要職,實屬不易。
·仕途的慰藉:將宣城太守稱為“華奧”,也流露出他內(nèi)心深處對此職位的珍惜與滿足。這里是他的“山水之好”得以安放的地方。
3。厭倦與愧疚的交織:
·首句“弱齡倦簪履”為全詩定下了基調(diào)。他本是一個厭倦官場、向往自然的人。
·然而,在宣城,他的“所好”(山水泉林)與“華奧”(官職責任)得到了短暫的統(tǒng)一。如今奉命調(diào)離,他感到自己未能盡到太守的責任,有負于宣城的山水與百姓,故而心生強烈的愧疚之感(“忝”)。
現(xiàn)實聯(lián)系與論述
謝朓這句充滿矛盾的感慨,在今天依然能引起許多人的深刻共鳴:
·對現(xiàn)代職場人的啟示:
·“薄晚”與中年危機:現(xiàn)代人在職場打拼至中年(“薄晚”),終于獲得一個重要的管理職位或高級職稱(“華奧”)。此時,是感到志得意滿,還是像謝朓一樣,在滿足之余,也感到一種力不從心的“忝”意,以及面對更高壓力與責任的疲憊?這種復雜心態(tài),是許多“成功者”共有的秘密。
·理想與現(xiàn)實的平衡:我們是否也曾在年輕時厭倦職場規(guī)則(“倦簪履”),最終卻為了生活或責任,在其中找到了一個可以安放部分自我(如謝朓的“山泉所好”)的位置?當這個平衡因工作調(diào)動、裁員或行業(yè)變遷而被打破時,我們是否也會生出同樣的留戀與悵惘?
·對領導者角色認知的啟示:
·“忝”字背后的責任感:一個優(yōu)秀的領導者,往往懷有“忝居其位”的謙卑和警醒。這種心態(tài)促使他勤勉政事、尊重下屬、傾聽民意,生怕自己的不足會損害團隊的利益。這與那些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領導者形成了鮮明對比。謝朓的“忝”,是一種可貴的責任倫理。
·對人生階段規(guī)劃的啟示:
·“薄晚”的再定義:在壽命普遍延長的今天,“薄晚”的年齡節(jié)點已經(jīng)大大推后。但這句詩提醒我們,在任何人生階段獲得重要機會(“華奧”)時,都應保持一份清醒:既要珍惜機遇,盡己所能;也要認識到自身的局限,常懷謙卑與感恩。
總結(jié):“薄晚忝華奧”不僅僅是一句詩,它是一種典型的中式士人心態(tài)。它混合了儒家的入世責任、道家的出世向往,以及在時代與個人命運交織下的復雜情愫。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成熟,是在承擔責任的同時,始終保持一份對自我的清醒認知和對自然的純粹向往。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xiakezw。com)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